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东北区域概况: (1)位置:我国东北部,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 (2)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东部。wWw.xKb1.coM (3)面积: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2.9% 人口: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2%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 (4)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5)地形: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的平原、 山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6)土壤:黑土、黑钙土、沼泽土 (7)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热量不足为其限制性因素)。 (8)地貌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9)经济结构特征: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①地广人稀: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上,全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 ②土壤肥沃:以黑土、黑钙土为主(黑土: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西部、内蒙古东部) ③宜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①降水:~mm;变化规律:东南向西北递减 ②热量:热量不多,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要;变化规律:自南向北递减。 ——热量由北向南的变化规律也使得东北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有所区别 (北:春小麦、大豆;中: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甜菜、亚麻等;南:棉花、冬小麦)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东北地区是我国 的天然林区,森林覆盖率30%,全国平均水平仅18.21%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①东北地区草场广布,主要分布在三个平原,呼伦贝尔草原与科尔沁草原——发展畜牧业 ②东北地区发展渔业的优势条件: A.南临*海、渤海,海岸线绵长、滩涂面积广——发展海水养殖业 B.拥有辽东湾与海洋岛两大渔场——发展海洋捕捞 C.拥有大面积的淡水、湖泊和水库——发展淡水养殖业 2、社会经济条件: (1)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 ①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②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例9:(1)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B.宜农荒地多 C.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广D.土壤肥沃 (2)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 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主要分布 主要产品及分布 ①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1)玉米: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2)小麦:北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最为集中 (3)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现已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②林业和特产区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 (1)落叶松、白桦:大兴安岭 (2)红松:小兴安岭、长白山 (3)鹿茸、人参:长白山 (4)苹果:辽南地区 ③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 (1)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的三河地区 (2)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 附:布局变化 ①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②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来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新 课 标 第 一 网 ③从商品市场来看,由于城市市场的需求,收益较高的副食品(禽、蛋、奶、肉、菜)生产发展迅速 四、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但是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东北能够成为商品粮生产基地,总产量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甚至,不适合耕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垦,如宜林地,草场、沙丘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乱砍滥伐,过度开荒等,导致森林、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如:黑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70%下降至35%。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北大荒——大部分地区是湿地,其开发导致生态的恶化。 4、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种植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 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原本拥有大片草原,没有发挥区域优势。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在发展商品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及时解决,才能使东北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措施有: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 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活动 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 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结:根据位置和范围分析条件和资源——发展的现状——谋划可持续发展方案。 于宏伟多谢支持原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yfyl/3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枕书睡头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 下一篇文章: SILKWORM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