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街道ldquo陌上问蚕rdqu
图文/费国平◎车开在中群村的蚕业大道上,虽是阴雨天,但视野开阔。田间的小桑苗带上雨点更是绿油油,柏油铺成的宽阔马路亮堂堂。“要想富,先筑路”。中群村的路改善了村民的交通出行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助力,也让乡村振兴更有希望。凤鸣街道中群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全村共有余户村民,养蚕的家庭超过半数。年轻人都出门在外上班,老年人在家养蚕成为现状。养蚕最为要紧的是小蚕饲养,老年人技术掌握不好,年轻人却又没有时间,这样会直接影响到蚕业生产规模和质量。中群村委会直面问题,开出小蚕共育场地,帮助蚕农饲养小蚕,解村民之忧。这样的举措不仅为民服务,更是稳定养蚕质量和数量。(小蚕饲养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走进中群村“小蚕饲养中心”,我就被整洁大气的饲养环境所震撼。一排十五间门面的高大平房坐落在空旷的田野之中,西面12间是小蚕共育房,东面3间是伯鸿乡村图书馆。南面是一片桑园,北面是一片花园。踏进这块土地,总感觉有种生命的力量在滋滋的生长。除了共育室的蚕宝宝们,还有周围的花花草草也都是生机勃勃。饲养中心的门紧锁着,“闲人莫进”。我是个闲人来闲逛,当然不能进。但好奇心总是有的,隔着玻璃窗往里探望,熟悉的“小蚕饲养”布置呈现在眼前,我的脑海里早已经飞到儿时进小队“共育”室取暖的场景了。那时,春季小蚕饲养都由小队抽调各家的妇女,在妇女小队长的带领下,日夜守护在共育房,看护幼小的蚕宝宝(村人都称小蚕为蚕宝宝,足见村人对蚕的重视与喜爱)。在地灶里烧火加温,采摘嫩叶切碎喂养,除去小蚕的蚕沙腾出生长空间,定时撒药粉消*除菌……养小蚕如同养孩子一样用心呵护,农妇们起早摸黑的照顾小蚕。看着它们从黝黑的蚕籽,养到白白胖胖的大蚕后,分到各家各户去饲养,直至春蚕上山做茧子。养蚕是辛苦的,只有农妇最有发言权。“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宋代谢枋得的一首《蚕妇吟》说出了蚕妇们的呕心沥血。我一路探头观望,一路回忆过往。正在忘我之时,一头撞到了一大扇玻璃门上,发出了“咚”的一声。我顾不得头痛,定眼看起来。原来里面已经不是饲养室了,而是“伯鸿乡村书房”了。因为是一个撞门的声音,引出了书房里的图书管理员。一位阿姨赶忙打开了玻璃门,询问起了我的来意,我急忙解释了一番。阿姨客气的让我进入书房,还打开了全部的射灯,让我参观这里布展的“蚕桑科普馆”。真是惊讶,这里的“蚕桑文化”整理得很是完整,有养蚕种桑技术的改进,有丝绸制品的工艺,还有丝绸贸易的发展,更有老百姓生活中婚嫁时的丝织用品……最引人瞩目的是清明节“轧蚕花”的民俗介绍。科普馆里还有意设立了一个“蚕花弄里轧蚕花”的活动场景。每年一次“轧蚕花”的日子牵动了多少少男少女们的心,牵动了多少蚕农对一年蚕信的无比祈祝的渴望。清明节这一天整个江南养蚕的小镇都沉浸在万人欢欣的气氛之中。所有弄巷都有来自各地的民间杂耍、魔术社戏等精彩表演纷呈。人山人海在狭窄的街道上、小弄经过,难免有身体上的接触。年轻的男子都会趁机在姑娘身上揩点油,也想找个身体健康的媳妇。而在清明节里,这种“摸捏”行为是合法化的,姑娘们也不会大惊小怪的。姑娘们平时也是难得出门,希望在此时此刻遇到心上人。“清明天气暖洋洋,桃红柳绿好风光。姑嫂双双上街去,胭脂花粉俏梳妆。觉海寺里真闹猛,男女老少似海洋。邻村阿哥早等待,一见阿妹挤身旁。一把大腿偷偷捏,姑娘脸红薄嗔郎。”一首“轧蚕花”民谣描绘出当时“轧蚕花”的盛景。“蚕桑科普馆”展厅上方是“伯鸿书房”的阅览室。登楼上去,这里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这里的藏书也有上千册,平常的图书基本都有。”阿姨热情的介绍起来。阿姨既是“蚕桑科普馆”参观引导员,也是图书管理员,精明能干。看着这个漂亮整洁的书房阅览室,我靠窗坐了下来,享受一下这里的书香气息。窗外是开阔的花园,一片的月季花还未全部开放,但花骨朵已经在含苞待放了,就等着雨过天晴,阳光的照耀了。花海里还有一条观光栈道将海花隔成方块,方便游客来观光拍照。室内灯光柔和,书香扑鼻;室外姹紫嫣红,花香撩人。这里是个“耕读传家”的好地方。作别阿姨后,在饲养中心南面的“百桑园”走了一圈。在桑林中重新认识了有着手掌大小的桑叶。走近桑林才发现,这“百桑园”里的桑树为什么特别的茂盛,原来桑树地上铺有一层树枝、桑树条打碎的碎屑,均匀地铺在田间地头,作了有机肥料,而且环境更整洁了。看着绿色深沉的桑叶在秋风中上下的翻动,或隐或现的农人还在桑林中劳作呢。最让人喜爱的是饲养中心白场前的那一群湖羊塑像栩栩如生:它们三三两两的分散在草丛中,有的在闷头吃草、有的在抬头观望;大的在走路,小的在打滚……羊的模样刻画的惟妙惟肖,白色的羊毛在碧绿的青草中,有特别的反差视觉。参观完“陌上问蚕”的景点,沿着那笔直的柏油路向北走,本想抄个近路到临杭大道后回桐乡了。不曾想小道上在修路,只有原路返回。因为小道不宽敞,只得倒车退回。在退回的时候特别用心看了路,这时发现了道路边上的芦苇丛里有个沿河栈道隐隐约约。反正也没有来往车辆,干脆停下车来,去看个究竟。从香樟树下找到入口,踏在临水栈道上感受临水的美妙。秋风凉凉的吹着,整个人都感觉神清气爽。也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河面上的鱼儿,不时的露出一张小嘴,吧唧、吧唧的吸几口水后再沉入水中。它们不厌其烦的,周而复始的来水面玩耍。我在看它们玩耍,它们也在看我发呆吧。这个小村庄叫“鲇鱼兜”,这里是村上水渠入河的通道,原本淤泥堆积,垃圾成堆。村里开展了清淤养鱼工程,如今已经成为村民饭后健身的好去处了。倚着栈道的水泥栏杆,忽然想起了流行于凤鸣街道地区的民间故事“呆头女婿邀老婆”:从前有一个“呆头女婿”,老婆与他吵架,生气后回娘家已有好几天了。他准备到岳父家把老婆邀回来。路上他碰见两个人,一路上即兴说了几句俏皮话,他全都记在了心里……到了岳父家,一些村民来看“呆头女婿”热闹,看见他来了,不好意思地停止了嬉笑。他顺口说出学来的话“一淘麻雀乱调调,见了穷爷勿敢受”,让大家吃惊不小。小舅子搬来一条三脚凳给他坐,要气气他。他又说“独木桥、独木桥,害那穷爷掼一跤”。小舅子马上恭敬地给他换了一条四脚凳坐。吃中饭时,岳父有意为难他。给别人的都是好酒,给他的却是“酒脚”。他又说“上爿田里清水流流,下爿田里浑水浊浊”,岳父听后马上叫人换上好酒……半天下来,岳父对他刮目相看,盛情款待了他三天后,让女儿跟他一起回了家。故事很好笑,但是其中含有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如今的农村已经不得了了,每个乡村都是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变“落后”为“风景”了,中群村就是一个典型。费国平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教师,桐乡市作家协会会员。 往期文章回顾 ▼ 坐在秋天里,等一片雪花 尊人有分,敬人有度 闲说“叫花子猫” 相伴三十年,不平凡! 聚桂文会小助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pw/10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班级活动蚕宝宝成长记
- 下一篇文章: 周末食单丨一汤补足肺脾肾,四神栗沙土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