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儿童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50517/4624718.html

自古以来“医儒不分家”,悬壶济世的郎中,也会附庸风雅地赋词作诗,他们常常以奇特的构思,将中药名作诗排律隐藏其中。

而隐名,就是利用双关、借代、析字、藏字等手法,将意思显示在言语之外,须经分析解释才能明白。

那么各位看官且看下面这首诗有何寓意?

“十谒朱门九不开,满头风霜却回来。归家懒睹妻儿面,拨尽寒炉一夜灰。”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想必大家都看出来了吧,没错,这首诗每句隐喻一味中药名。 句说门久叩不开,意即经常上闩,谐音作“常山”;第二句说身披霜雪,谐音作“砒霜”;第三句说其人不见妻与子,郎要单身独处,谐音作“狼*”;第四句说炉中火尽,即火焰消失,谐音作“火硝”。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伍子胥变文药名诗

中药隐名,起源很早。唐代元和年间,有位叫梅彪的文人,“所集诸药隐名,以粟、黍、荞、麦、豆为五弟”。不知道梅彪集药,何以隐名?也许是保密,也许是故弄玄虚。

而明清一些江湖医生,将中药隐名,“不过是市语暗号,欺侮生人”。但虽然如此,他们所作的隐名,也真是挖空心思,居然还颇有文化气息。如:恋绨袍(陈皮)、苦相思(*边)、洗肠居士(大*)、川破腹(泽泻)、觅封侯(远志)、兵变*袍(牡丹皮)、药百喈(甘草)、醉渊明(甘菊)、草曾子(人参)等。

而要说最擅长药名文学的,当推宋人陈亚。他是扬州人,仕至太常少卿,年七十卒。陈亚颇幽默,被时人目为“滑稽之雄”。他写过一百多首药名诗,传颂一时。如“风月前湖近,轩窗半夏凉”,及“无雨若还过半夏,和师晒作葫芦粑”之类,皆脍炙人口。陈亚还另作药名《生查子·闺情》三首,深沉婉约,都称得上是绝妙好词。斡运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

陈亚曾自道:“药名用于诗,无所不可,而处厚。“这可以说是他对写药名诗的经验总结。

陈亚《生查子?药名闺情》

明代还有很多流行的药名民歌,不仅深得药名诗的此中三昧,且因其桑间濮上之风,而更通俗、形象,流传的范围也就更加广泛。现聊举其一,以见一斑。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作破故纸。”

——明·冯梦龙:《桂枝儿》

怎么样,是谁说中医没有情调的?!

其实隐名不但有文学上的价值,还能用于治病哦,这体现了中医的“七情疗法”呢!下面,就让小临为大家说说吧:

据说旧时天津有一位名叫陈方舟的医生,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

有位富商得了重病,陈方舟医生给他开了个药方,要他连服三剂以后再来复诊。商人服完三剂以后,觉得病症仍然没有好转,于是另请名医施今墨先生为他治病。施老先生诊脉以后,又看了看陈方舟医生开的药方,只见药方上写着:“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于是告诉富商可以仍按此方连续服用。但是,富商连说不行,硬要施老另开处方。施今墨发现眼下无法说服富商,只好挥毫写下这样一张药方“*益、杨枪、松腴、国老”。商人如获珍宝般地走了。

富商按施今墨的嘱咐,连服了二十剂以后,病果然好了。于是,富商携厚礼向施老致谢,施老却要他去感谢陈方舟医生。富商不解,施老告诉富商,他所开的处方,实际上就是陈方舟医生开的处方,只是换了一个说法并增加较多的剂数而已。施老处方上的“*益”就是“人参”,“杨枪”就是“白术”,“松腴”就是“茯苓”,“国老”就是“甘草”。这四味就是有名的“四君子汤”,是用来补气的。商人一听恍然大悟。

施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掌握患者的心理,通过变换药名,使他能够好好地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

施今墨先生

而有些中药隐名,大概是为防止病家对不雅药物随意联想而设,比如:金汁、人中白、人中*、五灵脂、蚕沙、血余炭等。这些药物,或从人及动物的尿液、粪便中提取而得,或是毛发、指甲的制成品。这些药物若不用隐名,那病家知道药物的来源,恐怕就难以下口了。

这些药物隐名是为了提高疗效,而用隐名来防止病人“知情”。

好了,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我们再下期见哦!

编辑丨*胡聪

排版丨*胡聪

部分资料来源:知乎、搜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