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中江县承包蚕棚挣ldquo管理费
中农茧丝您的茧丝业务好帮手 隆冬时节,桑枝上早已不见绿叶,站在中江县会龙镇青杠村高处望去,近亩蚕桑基地依然气势不凡,其间还点缀着57公里的产业道路。 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测控系统(余如波摄) “明年桑树长得好不好,接下来这段时间特别关键。”12月23日上午,在青杠村的基地里,四川键博蚕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俊向村民们介绍桑园管理要点。12月底,桑园将逐步开展剪枝、施肥、除草等工作,确保桑树来年长势良好。 近年来,中江将蚕桑业纳入了“2+2”农业产业规划,计划到年在16个乡镇发展现代蚕桑基地12万亩。在这条路上,青杠村跑在了前头。 集约化标准化养蚕“蚕子比人还舒服” 仅仅两年前,眼前的桑园还是成片的荒山。年10月,长期在外做丝绸贸易的赵俊、赵文、赵煜三兄弟回乡创业,成立四川键博蚕业有限公司。他们计划开展养蚕、鲜茧收购、缫丝等业务,打通产业链上游,带领乡邻共同致富。 会龙镇青杠村蚕桑基地(肖开丰摄) “山上的草比人还深,开荒面积就有多亩,修路就花了七八百万元。”赵俊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在青杠村已累计投入万元资金。 蚕桑是中江的传统产业,青杠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过蚕,但过去都是一家一户散养,每季每户最多养两三张蚕,效益低下,质量参差不齐。在赵俊看来,开展集约化、标准化养蚕,提高管理和品控水平,才有望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今年5月建成投用的11间小蚕共育室内,均安装有“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测控系统”。“小蚕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28℃上下,湿度在85%到90%,这套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通过加热、补湿、换气等操作,为小蚕提供恒定的生长环境。” 在小蚕共育室生长10天左右,再转入基地内的现代化养蚕大棚,这里安装了自动上蔟、升降蚕台等设施。“可以说蚕子比人还舒服。”赵俊说。 为了打响口碑和知名度,赵俊拒绝将蚕茧通过中间商转卖,而是说服广西、云南等地缫丝厂的客户到青杠村上门收购,现场见证基地的养蚕流程。“目前来看,大家对我们的管理和品质都很肯定,已经有8个客户预定了明年的蚕茧。” 土地租金+务工收入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对于在青杠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而言,以前一亩地一年仅能收入多元;土地流转后,一亩地每年能收到元租金。此外,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峰时期一天就需要多名工人,这为带动当地村民就业提供了机会。 65岁的倪秀莲曾是青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以前还靠种地为生。如今,她不但把2亩多地流转给了基地,还进入基地从事采摘、搬运桑叶等工作。“没想到我老了还能当工人!现在一年的务工费加上土地流转费,有1万多元。” 受益于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收入,青杠村曾经的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养蚕大棚内的自动化设备(肖开丰摄) 有趣的是,键博蚕业在青杠村的6个养蚕大棚中,只有1个由公司自行管理,其余5个都承包给了村民,让后者进行更加精细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农户养,公司卖’,我们对养蚕成本进行统一核算,向承包人支付管理费。” 村民丁建平此前在成都从事家具配送安装,今年他承包了2个蚕棚,手下有多名工人。“以前都是打工,没想打现在当上了‘老板’。”村民养一季蚕只需要20天左右,收入约等于种一季庄稼;一年养五六季蚕,增收十分可观。“今年出了3批蚕茧,以学习养蚕技术为主,明年两个蚕棚预计年收入能达到40万元。” 此外,在山下亩蓄水区域内,德阳全市 的“渔上稻”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开展。赵俊说,该项目将试点“桑、渔、稻”综合利用,栽桑养蚕,蚕沙肥水养鱼,肥泥栽秧,肥水灌桑,实现立体循环种养,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作者本人观点,与茧丝交易网无关。茧丝交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自行参考判断。 扫一扫安装“丝路通”APP 业务办理快人一步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yfyl/10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南海这片美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话世间少
- 下一篇文章: 暑期社会实践依港结村落,芦苇满溪生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