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08225.html

蚕桑养殖是永新的老产业。一年中,约有天时间可以养蚕,既可兼顾农事,又能照料家里,是当地群众欢迎的脱贫致富产业。

永新石桥镇长溪村有着40多年的养蚕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行情好,蚕农受益多。后来受到市场冲击,蚕桑产业严重滑坡,导致村民贫困,长溪村被列入“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春风拂来,这里的养蚕业来了一次“凤凰涅槃”,成了脱贫致富稳当当的产业。

70岁的该村红卡户罗海林老伴患重病,自己身体也不好,在家养蚕是增加收入的 选择。他对当地养蚕的变化深有体会,也是其中的获益者。老罗说,早些年,村里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养。桑树品种不优、产量有限不说,小蚕黑细如蚕沙,他和许多养殖户一样,常常在清理蚕沙时把小蚕也一起倒掉。除了蚕种倒掉的浪费,低龄段小蚕养殖最费神且要技术,因此成活率较低,导致养蚕效益不高。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以及合作社的成立,他的养蚕收入才成倍增加。说起小蚕共育技术,这是长溪村的*员干部摸索出来的。长溪村*支部书记刘生先告诉记者,为了早日脱贫摘帽,石桥镇里引导和帮助村里成立了长溪蚕桑专业合作社,他则兼任合作社社长。深知低龄段小蚕养殖重要性的他,将合作社理事会成员、村里有蚕桑养殖技术的*员等聚集起来,在外出学习的基础上,共同摸索发展小蚕共育,并改造老桑园等,努力把蚕桑养殖的成本和风险降到 ,还带动全村所有的45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技术的改良和组织方式变化让老罗养蚕省了很多心。合作社统一将蚕种孵化出小蚕,并饲养到3龄蚕后再分发给他饲养,大大提高了小蚕饲养的成活率。以前老罗一年只能养4到5批次,小蚕共育后,由于缩短了养殖时间,现在他则能养到8到10批次。去年他家养了大约1.5张A4纸大小的蚕种,一年下来,他的养蚕收入将近2万元,是以往养蚕收入的2.5倍。家里还以5亩桑地入股了合作社,每亩作价元,每年可分红10%。老罗还告诉记者,对于贫困户而言,现在养蚕不仅最省事,也是最稳当的。合作社统一帮他们孵化小蚕,统一种植出桑叶给他们采摘。县里成立的蚕桑办则解决了市场销路,另外镇里还统一帮贫困户们买了养蚕意外险和价格保障险,如养蚕遭遇意外而大面积死亡或者市场价格较低,贫困户们都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如果无能力养蚕的贫困户,可以桑园或产业发展基金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或者到合作社里务工。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村桑园面积达到余亩,养蚕农户户,5亩桑园以上大户有23户。45户贫困户则全部加入产业合作社,户均增收近元。同时该村带动了周边村组的蚕桑发展,全镇蚕桑面积达到多亩,养蚕农户余户,养蚕大户32户,蚕桑产业已成为该村乃至该镇的脱贫攻坚支柱产业。

来源:永新发布

编辑:曾艳萍

审核:刘发兴

新闻-

▍综合编辑:永新视听(投稿邮箱:yxdst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pw/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