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驿站古人对垃圾处理的重视,超乎你
古人对垃圾处理的重视,超乎你的想象 这是什么垃圾?”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每一位市民都必须要直面这句飘荡在上海滩上空的“灵*提问”。 在这背后,正是全球垃圾问题日益严峻的体现。如何处理垃圾、如何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数千年来,人们围绕着垃圾处理,发生了诸多故事。回首几千年的历史,或许在了解这些故事的同时,也能为当今人们正确处理垃圾,甚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供借鉴。 乱扔垃圾?商代断手,秦代刺字 如今在上海,如果因为弄错了分类导致垃圾错放、乱放会被罚款。坦率地讲,与不在上海相比——没生在商代,或许更值得庆幸。 商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此商朝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即为垃圾,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 这种严酷的刑罚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了秦代,对乱扔垃圾的处罚依旧残酷。《汉书·五行志》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黥,即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用作刑罚。《盐铁论·刑法篇》中也提到,“商君刑弃灰于道。” 周代出现了“环保机构”和“公共厕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环境管理工作亦为人们所重视,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有打扫卫生的图案,说明已有人负责处理城市垃圾了。 《周礼·秋官》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也有记载,“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狼扈道上者,谓不蠲之物在道,犹今言狼籍也。”东汉郑玄道,所谓“者”,当为“涤”字,狼为狼扈道上。“周礼野庐氏达国道路,至于四畿,而遂师巡其道修,候人掌其道诒,皆在野外,至于国中之道路,正如今街道厅之职也。”国,即城中。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这也是史料中记载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不仅如此,除了在居住之处设有厕所,周代出现了在活动场所开设的“公共厕所”。据《周礼·天官》,“官人为其井,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解释道,“,路厕也”。路厕的建立,使得公共场所的卫生得以保持,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 唐代管理部门履职不力,将与乱扔垃圾者同坐 唐代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居住人口已达百万,因此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可想而知。 唐代对于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严格。《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唐代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长安、洛阳有市民随便取土挖坑,造成污秽之物壅滞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环境。针对长安、洛阳的环境卫生问题,唐玄宗专门下发了《修整街衢坊市诏》,“京洛两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须修整。比闻取穿掘,因作秽污阮堑,四方远近,何以瞻瞩?顷虽处分,仍或有违,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 宋代的“环卫工人”拿月薪,还发制服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繁华期,开封、杭州等城市是闻名于世的大都市。 “街道司”是宋代专门设置的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的机构,可以招募五百名“环卫工人”,月薪“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其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等市容市貌工作。街道司设有勾当官(类似街道司的领导)二员,下辖名士兵,穿青衫,配备鞭子木棒,其职责就是修治街道、打扫卫生、管理交通等。由于京城“万街千巷,皆尽繁盛浩闹”,街道司“工作甚众,事任非轻”,名士兵也不够用,因此,街道司又招聘了一部分杂役,“招置少壮堪充功役之人,所有请受例物,乞行支给”,这些人也会发给薪酬。 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收集、运走,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这些专业倒粪的行业叫做“倾脚头”。到了春天,大街小巷有“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 古人处理城市垃圾的技术与他们产生垃圾的速度、规模是相称的,因而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到过临安城的马可·波罗就发现街道非常干净、卫生:“行在一切道路皆铺砖石,蛮子州中一切道途皆然,任赴何地,泥土不致沾足。唯大汗之邮使不能驰于铺石道上,只能在其旁土道之上奔驰。” 明清城市垃圾迅速回收 经过唐代这些富商的启发,到宋代后,垃圾处理就更加规范。北宋初年,宋太宗设置了城市管理机构——街道司。 明代沿袭了宋代的垃圾管理制度。曾在中国生活数十年的传教士曾德昭记载,明朝的城市和乡村间,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不但耕作所需要的各种粪便,有专门的人员从城市里回收,然后运载到乡村里出售,甚至各种城市生活垃圾都有专门人员回收,哪怕“扔到街上的破布”,都会被迅速回收。 有趣的是,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经验,古人通过不同书籍详加记载,这也为如今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参考。人畜粪便可以作饲料和燃料,这是熟知的用法,不过,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人们还总结出千奇百怪的用法。比如,《农桑衣食撮要》记载,用晒干的牛粪加热蚕室,不仅能驱除寒气,还能让蚕多吃桑叶;《博物志》记载,焚烧干骆驼粪可以驱除蚊子、虱子;《?胜之书》记载,用蚕矢(又称蚕沙,家蚕的粪便),杂以禾苗的种子,种下后,禾苗不会受虫子侵扰。 到了清代,城市卫生状况似乎并不太好。尽管清代时,将唐律中的“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改成了笞四十,但执行起来效果并未好转。《燕京杂记》中这样记载:“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人们直接把家里的垃圾扫到路上, 导致城市路面比两旁的房子还高。 通过上面的一些事例,我们了解到: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垃圾处理。垃圾处理不好,将会危害百姓的生存环境。事实早已说明,如果对垃圾疏于处理和管理,势必会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今天引发热议的上海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是当下认知水平和生产力条件下人们科学处理垃圾的必经之路。 上海的先行先试是一个新的起点,调侃归调侃,但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坚持去学、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留下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希望他们还能切身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好。 唐代已有靠垃圾致富之例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中窦硋买坑的场景模型。 尽管城市里大多数人受困于垃圾之苦,但还是有极少数人,在成堆的垃圾中发现了无限商机。其中唐代的罗会、裴明礼和窦硋等人就是通过垃圾而致富的代表。 一位靠垃圾致富的就是《太平广记》里记载的裴明礼。裴明礼,河东(今山西)人,活动于唐太宗年间,其做生意的诀窍是“收 所弃物,积而鬻之”,换言之,他就是通过低价收来垃圾后,进行分类整理,卖给百姓,几年之后,便拥有万贯家财。有了一定本钱之后,裴明礼在长安城金光门外,以十分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块满是瓦砾的荒地。 为了清除荒地上的瓦砾,裴明礼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荒地附近竖起一根高高的木杆,木杆上悬挂一个大竹筐,他让人们捡地上的瓦砾投掷竹筐,投中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于是,人们纷纷来捡拾瓦砾投掷。没过多久,地里的瓦砾就被捡干净了。瓦砾没了,青草也就顺势而起,长得郁郁葱葱。裴明礼又招募牧羊者,让他们都来这片草地放牧。有这样一片好草,牧羊人谁不愿意来呢?于是草地很快挤满羊群。羊群多了,羊粪尿自然也就多了。慢慢地,土地有了肥力。就这样,一块无人问津的荒芜土地,在他手中成为沃土。 ,裴明礼雇人用牛马犁耕该土地,种上各种果树,并套种葵花、蔬菜和花卉,与此同时,他还在其中放养蜂蜜。这些给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裴明礼的这个做法,很多年后给另一个长安大商人以启发。这人就是窦硋。他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传奇小说《窦硋》中,宋代的《太平广记》和明代冯梦龙主编的《智囊全集》里都有窦硋的事迹。虽然是小说和笔记里的记载,但窦硋这个人物却不是虚构的。在如今陕西西安的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中,有一块窦硋的墓志铭,上面记载了其生平事迹,与传奇故事中窦硋的经历基本吻合。 窦硋,活动于唐代宗、唐德宗等时期。其家几位姑妈都是国戚,伯父是检校工部尚书兼闲鯠使、宫苑使。他的伯父在长安嘉会坊管理了一所祠堂,祠堂后院有一块荒地。 13岁那年,亲戚张敬立从安州(今河北安新县)卸任回到长安,带给甥侄十几双丝面布鞋作为礼物,窦硋得到的是一双太大而无法穿的鞋。他并未沮丧,拜谢张敬立之后,拿到长安西市卖了文钱。 五月的长安城,榆钱*熟,满城飞落,成为垃圾。他用这文钱到铁匠铺买了两把铁锸,扫聚了一斛榆钱种子,然后来到伯父管理的祠堂内,在祠堂后院的荒地上用铁锸开荒,并整理了四五十条土垄。他将这些榆钱种子种在土垄上,后来长出不少榆树苗。第二年秋天,他砍下部分榆树,把榆树枝挑到柴火市场去卖。此后连续几年,都卖树枝。第五年,他砍下较粗的榆树,卖给别人做屋椽、造车,大赚了一笔,这也成为窦硋的“ 桶金”。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此后的窦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窦硋买坑”的故事。据记载,长安西市坪行南边,有十余亩地势低洼的土地,这里是酒楼饭馆污水汇聚之所,窦硋用很低的价格把它买下来。他在该地中间竖一根木杆,其上挂了一面旗幡,其周边设立六七个小摊位,用来做煎饼、小团子等吃食。他招募孩子们来这里投掷瓦砾,凡是打中旗幡的,便奖励煎饼、团子。不到一个月,长安城内的儿童争相而来,投掷的瓦砾填满了这块低洼地。窦硋便在这十余亩土地上建造了二十多间店铺,因为周边都是酒楼饭馆,店面全部租赁出去了,每天可收几千钱租金。这个地方后来得名“窦家店”,成了繁华市区。 泉涌柳溪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pw/3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心美味蚕豆有的宝宝不能吃
- 下一篇文章: 吃蚕豆引发蚕豆病3岁以内的孩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