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御医韩一斋诊疗思想
韩一斋---重视肝郁,善疗虚损 韩一斋(-),清末御医,名善长,子一斋,晚号梦新,北京人。 医院医学馆学习,医院,任恩粮兼寿药房“值宿供奉官”,医院院使赵文魁、院判李子余为师。辛亥革命后,韩一斋悬壶于府右街石板房胡同寓所,在京城行医50余年,每日患者盈门,颇负盛名。 韩一斋治学严谨,博览群书,通晓甚至熟背多部中医经典。其尝云:“熟讯经典,博览群集,贵精善悟,于无文处求文,无字处求字,得其弦外之音,旨外之旨,阴阳在握,玄妙在心,庶几寡过。”韩氏又博学强记,对《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本事方释义》等著作,均深有研究,临证亦常用之。《京城国医谱》评价韩一斋的治学特点曰:“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认为凡志于医者,必须在中医经典著作上打好基础,对《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书,皆须熟读精通后,博览历代医学著述,勤学必须多思,既要领会其意,又要举一反三…在临证中,应权衡病情,立法选药,要合乎规矩,且要灵活善变,师古而不泥古,才能出奇制胜。他说:‘事无定体,治有定理,制方必求权衡规矩,不离于古,不泥于古,以病为务。’韩氏门人、弟子甚众, 中医家赵绍琴、刘奉五、梁仪韵、郗霈龄、吴静芳等,皆为其门生。 韩一斋临证,强调全面分析,详审病情,细分标本,治疗强调务实稳妥,切记急速求功,顾此失彼,常升降补泻并用。如标本皆虚者则当补,标本皆实者宜当泻;标实本虚,或本实标虚者,随证之主次舍本从标,或舍标从本;对于久病重病、邪实正虚,攻补两难者,须审查标本虚实,采用兼顾并筹之法,灵活运用。 韩一斋重视调节气机之升降,指出治病欲降必先升,升法宜当求其适合,不可升之太过。久病或虚弱者,使用通降之法时,尤宜缓和稳妥,不可过急过猛,恐其病去正伤。“凡降者必先升,但升者不使过高,降者宜求其缓。降其蕴邪,驱其滞热,升其不足,以补其正,斯为得之”。韩氏临证擅治内、妇、儿科疾病,对于肝病、虚损、血证、呕吐等证,皆有独到认识,可概括为“治病重视肝郁,虚分阴阳五脏,血证降逆化瘀,呕吐重升降补泻”。 (一)重视肝郁 因肝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在志为怒,怒易伤肝。故情志不遂。多导致肝郁。郁久或从阳化,或从阴化,两者不同,治宜区别。在从阳化或从热化的具体治疗方面,赵绍琴将其总结为治肝八法。表现为肝用方面,有肝气、肝火、肝阳之不同。肝气不舒,横逆乘克脾胃者,治宜疏肝理气,症见胸胁胀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脉象弦急等,可选用柴胡、香附、苏梗、青皮、陈皮、郁金等药。肝气郁结,脾土受克,又有夹湿、夹食、夹痰之别,夹湿则宜宣郁化湿,夹食则宜开郁消食,夹痰则宜行气化痰。肝郁日久化火,火热上炎,症见面红而热、头晕耳鸣、口干口苦、恶心泛呕、脉弦实有力等,治宜苦寒泻肝折热,可选用龙胆草、*芩、夏枯草、芦荟、青黛、知母、山栀、连翘等药。肝阳上亢,冲犯清窍,症见头晕耳鸣,甚则脉络失和、四肢麻木、胸腹胀满呕逆、急烦不宁、脉多弦劲有力等,治宜平肝镇逆,可选用紫贝齿、瓦楞子、代赭石、生牡蛎、旋覆花、白蒺藜、羚羊角、钩藤、炒蚕沙、炒僵蚕、灵磁石、茯神等。若从阴化,则表现为肝体方面,又有阴虚肝热和热火伤阴、血虚风动之分。阴虚肝热则心烦失眠、急躁口渴、舌红而干、脉弦而细数,治宜清肝育阴,可选用生地、杭芍、女贞子、墨旱莲、丹皮、阿胶珠等。若郁热化火伤阴,血虚络脉失养,四肢瘛瘲、脉弦小细数,则宜养血柔肝、息风宁络,可选用阿胶、沙苑子、钩藤、木瓜、白木耳、枸杞子、生牡蛎、炙鳖甲等药。 (二)疗虚损,分阴阳、别五脏、论气血、重脾肾 韩一斋认为,治疗虚损,必须依五脏阴阳气血理论,根据五脏间母子相生的关系,兼顾脾肾二脏。其指出,阳虚多见外寒,总从维护阳气入手;阴虚每见内热,必用益水制火之法。 阳虚方面,心阳不足则,药用人参、*芪、当归、桂枝、茯苓、菖蒲等温补心阳;肝阳不足者,药用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等补肝益阳;脾阳不足,药用人参、茯苓、苍术、於术、藿香、陈皮等补土扶阳;肺阳不足者,药用人参、*芪、升麻、蛤蚧、益智仁等补气培阳;肾阳不足者,药用熟附子、肉桂、巴戟天、锁阳、山萸肉等补肾助阳。 阴虚方面,心阴不足者,药用丹参、元参、麦冬、阿胶等养心安神;肝阴不足者,药用杭芍、生地、茺蔚子、女贞子、阿胶等滋阴养肝;脾阴不足者,药用生山药、生杭芍、生薏苡仁、白扁豆、莲子肉等补脾养阴;肺阴不足者,药用百合、阿胶、北沙参、麦冬、天冬等养阴润肺;肾阴不足者,药用熟地、潼蒺藜、枸杞子、杜仲、桑寄生、金樱子、补骨脂、黑桑葚等滋阴补肾。 (三)治疗血证,主张降逆化瘀 血证常由血热妄行、脾失统摄、肝肾不足、阴虚热灼等证引起。韩一斋主张治疗血证宜降逆以缓其急,化瘀以防留邪。凡血证暴吐势猛、稠黏结块者多属热,血色紫、光滑者多属热,面唇红赤、舌绛且干、脉细数者属热;清稀零星、过劳即发者多属虚,黑暗浊晦或夹淡稀者多属虚,面*唇淡、肢冷不温、脉迟缓虚软者为虚。血随气行,若气虚则血无以固,热郁气迫则血妄行。 血证大实大热者甚少,苟若属实,当釜底抽薪,先折其热,俟热祛势缓,则其血自止。吐血日久,多伤及气血,虚证较多,故韩式曰:“治血证以降逆为本,不可独恃苦寒泄热,恐其邪热不尽,留阴为瘀,此乃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祛之之理。”其临证常选用苏子、降香、沉香、旋覆花、生代赭石、生牡蛎、杏仁、川贝母等性温潜降之品。由于离经之血留而不去,阻于络脉,发为疼痛,甚则影响营卫调和,时发寒热,久则成为骨蒸,故韩氏治疗血证,最重化瘀,临证常选用醋制花蕊石、三七、桃仁、红花、牛膝、醋炒大*、姜*、蒲*、炒五灵脂等活血化瘀之品。 (四)治疗呕吐,重升降补泻 韩一斋指出,呕吐乃气机升降不能平衡所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降脾生,是其常也。若降力不及,或生之有余,皆能导致呕吐发作”;“所以呕吐发作,皆属于升降不能平衡,一为升力有余,一为降力不及,不论属虚、属寒、属火、属痰、以及气、血、食、滞等而致呕吐发作,皆不外升降不平之理。呕吐本于胃气不和,胃者水谷之海,三焦为水谷之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若因客邪留恋,影响三焦通路,升降失和,故发呕吐。” “临证先审病因,若感六淫外邪,以解外邪为主,表闭者疏表,内热者清热,湿郁阻中者分化其湿郁,暑邪秽浊者芳香定呕以开其窍,皆以解除六淫之邪以利升降调和故也。”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者,可选用竹茹、川连、陈皮、*芩、法半夏、吴萸、荜茇、温补脾肾,等等。 杨叔禹编著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pw/3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妈妈,今晚请让我哄您入睡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腹泻的孩子不能吃健脾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