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玲玲朱涵张璇)江南四月,莺飞草长,恰是蚕农“好花时节不闲身”。纤纤蚕丝,编织出绵延千年的桑蚕丝绸产业。千百年来,中国丝绸以其独有魅力和绚丽色彩,搭建起联通东西的丝绸之路,成就世界对东方的瑰丽想象,在“一带一路”中延续光荣与梦想。如今,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发展路径,丝绸不仅成为时尚产业的宠儿,更跨界成为医疗、美容、仿生材料。古老传统的丝绸,历经浮沉迎来新生。古与今、旧与新、东与西,古老丝绸向新而变;一丝一缕,写下“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一粒茧,向“新”求效蚕宝宝养在哪?桑树上、蚕房里,也在黑灯工厂的“宿舍”里……一次痛定思痛,颠覆了多年的养蚕传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区里,百亩桑树青翠欲滴,蚕匾上,白胖的春蚕“沙沙”地啃食桑叶。这里保留了传承千年的“塘基种桑、蚕沙养鱼”生态农业模式。多公里外,绍兴嵊州的黑灯工厂里,蚕宝宝住进“宿舍”,吃着饼干状的人工饲料。饲料包含豆粕、玉米粉、桑叶粉、复合维生素等,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调配合成。恒温恒湿无菌的养殖车间里,机械臂将一批批桑蚕置于饲养盘中;生产车间里,雪白的蚕茧倾泻而下……静谧而繁忙的流水线,诉说着一个古老产业的蜕变。嵊州是“中国领带之乡”,曾经“一条领带行天下”,产量占全球60%以上。嵊州领带的原材料正是桑蚕丝。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耀难忘十多年前,一场耗时7天的集体谈判。当时,传统桑蚕业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青黄不接,东部地区蚕茧产量连年下滑,原材料价格高企,国内虽然也在推动“东桑西移”,但一时远水难解近渴,领带企业面临亏损。经过艰难拉锯,最终,美国客户同意每条色织领带提价0.1美元。危机虽然有所缓解,但金耀深深感到,这来之不易的0.1美元,是产业长期在微笑曲线底端的无奈。“产量到了‘天花板’,利润却一直在‘地板’。怎么办?”金耀说,想要告别一美分、一美分抠利润的日子,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只能从创新里找答案、要结果。他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蚕宝宝能否工厂化养殖?”年,历时七年、投入数亿元、反复试验千万次,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传统的桑蚕只能养春秋两季,桑蚕进厂突破了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实现全天24小时、全年天不间断产茧。在当年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这项技术入选中国科协组织评选的“颠覆性创新榜”。年投产以来,工厂化养蚕项目产能稳步扩张增长,一期项目形成了年产吨蚕茧的生产能力,年3月投产的二期项目总产能达到了4万吨,相当于40万蚕农一年的养茧量。嵊州市长潘超英说,嵊州传统的丝绸领带、厨具等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必须转变思路,摆脱传统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一根丝,向“新”求变一根丝能做什么?织成布,织成绸,还能做成血管、敷料、仿生人工骨……一丝一缕,千变万化,催生新赛道、新产业、新优势。从湖州市区往南约七八公里,钱山漾遗址隐匿在一大片桑树林和油菜花中。这里是“中国丝绸之源”,出土了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绸产品,距今多年。水网织就的杭嘉湖平原,孕育出最莹润轻软的蚕丝。这里出产最优质的蚕茧,一个就能拉出1米长的丝;闻名中外的辑里湖丝,“细、圆、匀、坚、白、净、柔、韧”;一丝一缕织就薄如蝉翼的纱绡、光泽柔润绸帛、多彩绚丽的锦缎……在数千年前后的今天,一丝一缕正在迈向千变万化。流光溢彩的蝴蝶缎、可机洗的真丝睡衣、轻薄的防晒真丝面料……日前,在浙江绍兴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的首届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展上,一批新型丝绸面料引得来往客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pw/1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