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的医院在哪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0805/4925640.html

点击蓝字   

蚕宝宝的食量,比人们的想象要大出许多。因此,生长速度也比预期的快。

不知不觉之中,蚕宝宝的体形越来越大、体色也渐渐变淡、周身细毛逐渐脱落干净,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可爱。

就像人类的生长发育可以分成婴儿,幼儿,少年,青年等不同的阶段一样,蚕的生长发育,也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蚕的寿命总共不足三十天,因此,它生长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只有短短的几天。

蚕吃了几天桑叶之后,就要蜕一次皮。这时,蚕宝宝昂起头,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

人们把这种现象,十分形象地称作“眠”。这时蚕宝宝在准备蜕皮,蜕去一层皮之后,蚕的生长发育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蚕从孵化出壳,到吐丝结茧,总共要蜕四次皮。 次蜕皮,叫“头眠”;接下来的两次,是“二眠”和“三眠”; 一次被称作“大眠”。每“眠”一次,蚕的身躯就会长大一圈、食量就相应加大一点,蚕架和蚕扁也要跟着换大一号、养蚕人的艰辛也不可避免地再增添几分。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说的就是,蚕过了“三眠”之后,食叶量大增,每天都会吃掉很多很多桑叶,几乎要把桑树枝条上的叶片全吃空了。

“大眠”过后,蚕就进入到生长发育的五龄期。五龄期的蚕宝宝,胃口更大、长得极快,可以说是日长夜大。并且越长越粗,越长越白。 的,体长可达七厘米左右。

这种时候的蚕,与刚孵化出来时的幼蚕相比,我保守估计,体形至少长大了上千倍。食量更是大得惊人:每次喂食,蚕匾内整张整张的桑叶,总要铺上厚厚的一层。但是,无需几分钟,就会被蚕宝宝们啃食一空。

倘若,你在这个时候走进蚕室,千万条蚕宝宝争先恐后、抢食桑叶的声音,不停地敲击你的耳膜“沙、沙、沙------”“哗、哗、哗------”, 不亚于聆听一场暴风骤雨!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这种时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因为,幼蚕只需白天喂食,夜间可以不喂。“二眠”过后,蚕生长越来越迅速,食量越来越大。不仅白天要喂桑叶,夜间也要喂了。

那个时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户户,全靠看太阳来掌控时间,根本没有钟,更不要说会起提醒作用的闹钟了。

“为了不误蚕事,怎么办?”

每逢这种时候,我总会听见父母亲小声商量:安排其中一人喝下特别多的水,有意识地增加小便的频次。以此保证夜间能多次醒来,让这些宝宝们按时吃饱。

蚕,从孵化出壳,到“上山”结茧,一般只需二十八天。

“上山”前的准备工作,一是清理场地,铺好稻草;二是“绞毛龙”。

所谓“绞毛龙”,就是在把单股草绳并成双股时,在中间匀称而缓慢地加入等长的稻柴,让这些稻柴都以双股绳为中心、被均匀地拦腰固定住,形成一条“毛刺龙”的形状。这些柴干与柴干构成的框架以及间隙,正适合蚕宝宝结茧。

五龄蚕吃了几天桑叶之后,体色就会由白而转为略带一些*,而且*得有些透明。特别是它的胸部,通透明亮,几乎可以看到它体内闪闪发光的蚕丝了。这时候的蚕宝宝,胖乎乎,肉墩墩,温柔圆润。看上去,活脱脱一尊玲珑剔透的和田玉雕。捧在手心里,真忍不住会去亲它一口!

把这些胸部发亮的蚕宝宝集中起来,放到“毛龙”上去,就是村民们所说的“上山”。蚕宝宝上了山,就会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几支柴干间吐丝作茧了。

小时候,我每年都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去看蚕宝宝们吐丝织茧。

它们从嘴里吐出一段雪白的丝,先把几根柴干连起来,织成一个“Z”形。然后,继续用这根丝把自己一圈一圈地围起来。起初,看上去是一个椭圆形的、透明的球。透过一层薄薄的丝,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蚕宝宝的头一摇一摆,一刻不停地在吐丝织茧。

随着蚕丝一层一层地叠加起来,蚕茧越织越厚,越织越厚……慢慢地,茧子就不再透明了,蚕宝宝躲在雪白的蚕茧里,再也看不见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宝宝吐丝结茧,把自己封闭起来,实际上是为自己构筑一个坚固的、安全的巢穴。然后,在里面蜕变成蛹、成蛾。蚕蛾能把蚕茧咬破一个洞、从洞口钻出来产卵,繁育后代。其目的,是让这个物种在地球上延续下去。

种桑养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也是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

养蚕的目的是为了收蚕丝。蚕丝是纺织绸缎的原料,它是一种蛋白质纤维,比其他非蛋白质的纺织纤维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纤细质轻,光洁柔软,耐磨、耐热、耐酸、绝缘,排湿吸汗,富有弹性等。

用蚕丝织成薄纱、丝绒、锦缎、绸绢等纺织品,深受世界各族人民欢迎。

蚕,看起来憨态可掬、十分可爱,经济价值也很高。但是,它真的很娇贵、不好养。

气温的高低、空气湿度的大小、桑叶的干、湿、老、嫩等因素,都会对蚕的生长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徒劳无功。

我小时候,每年都会遇见有些村民,面对遭受病害的蚕宝宝,束手无策、低声叹息。不得不将它们当作垃圾、成批成批地扔进河浜喂鱼的情景。

没有科学知识,又缺少合理的防范措施,村民们的养蚕过程总是谨小慎微,提心吊胆。连说话也有不少忌讳,不敢直言。例如:把蚕屎叫蚕沙;把“四眠”称“大眠”。生怕说了“屎”与“四”,蚕宝宝们就真的要“死”掉似的。

“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古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养蚕的艰辛与风险。

我的父亲、母亲,都没有读过书。但是,他们既勤劳,又聪眀。

离我们村不远的东北方向,有一家蚕种场,就是闻名遐迩的“三五馆”蚕种场﹙江苏省蚕种场﹚。

他们寻思:“蚕种场的人养蚕,肯定比普通村民技艺精、本事大、养得好。否则,它们养的蚕,怎么能制成‘蚕种’呢?”

于是,他们就跃跃欲试、一心想要去“三五馆”拜师学艺。

好在,养蚕这种事情,季节性特别强。即使一年养三熟蚕,满打满算、加起来也不过几十天时间。因此,“三五馆”的“编制”并不大、正式工作人员很少。不少事情,都是聘用季节工、临时工打理的。

这就给了父母亲学习的好机会:“三五馆”雇用室外作业人员时,父亲就会争着去应聘,边工作边学习桑树栽培、田间管理技术;“三五馆”雇用室内作业人员时,母亲又会争着去应聘,边工作边学习蚕室管理、蚕具清洗、消*方面的知识技能。

而“三五馆”的当家人陆子荣,以及他带领的团队,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释,循循善诱、贴心传授。

结果,不少像父母亲这样渴望学习的人,趁打工的机会,学到了栽桑养蚕方面的科学知识、极大地推动了江南地区蚕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陆子荣本人,也因此而口碑载道、蜚声江南。不仅为“三五馆”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还当了一段时间无锡县的副县长。

—END—

作者简介

金锡兴,江苏省无锡人,惠山区作协会员。年7月至年3月,在空降兵部队服役,被誉为金色的蒲公英。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坎坷曲折、璀璨绚丽的不凡人生。

HUISHANWENXIN

惠山区作家协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pw/1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