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索盛极一时的庙会
庙会,顾名思义,就是众人在寺庙附近进行的一种祭神、娱乐、购物、聚会等方面的活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我们唐山域内乃至各县,庙会活动可说是盛极一时,名闻遐迩。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形式之一,它反映着民众的心理和习惯。从名称即可得知庙会这一风俗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它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多年的周朝。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与其它民俗一样,庙会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在秦代时期,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在西汉时期,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东汉时期,佛教、道教开始传入中国,使庙会活动进入了兴旺时期。 到了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治黑暗,使得原本较为兴盛的儒教开始衰落。饱经战乱和欺压的百姓,与*治遭受压抑的名士纷纷皈依佛教或道教。随着理论的相关深化,佛道二教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系统化,在南北朝时各自都已站稳脚根。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依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愈发迅猛发展起来。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年)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活动。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非常热闹。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沿袭这种形式。 到唐宋时代,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从而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慢慢加进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佛教文化的出现,也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我们县内,各地建立起来的许多寺庙,都与这方面有关。一直到元明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而此时参加庙会的人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和拜谒的人并不多。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也都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尤其是每逢天旱无雨、沥涝成灾之时,都到寺庙求仙拜佛,祈求上苍庇佑。 除了进行佛教活动以外,庙会的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记得,在庙会上,耍大棚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应有尽有,再加之许多商人摆摊卖货,吆五喝六,热闹非凡。 在资料记载中,滦南县的庙宇比较不少,具有深远影响的就有近百座。如马城境内的滦河神祠、城隍庙;倴城街上的圣寿寺、关帝庙,连北店的关帝庙、玉皇庙;长凝的延庆寺、小贾庄的莲台寺、程庄的红寺、肖家河的洪觉寺等。还有曾经是我县,现在隶属于曹妃甸区的柳赞镇蚕沙口的天妃宫、古戏楼等。随着这些庙宇的诞生,都曾经举办过程度不同的庙会活动。 庙会,最为出名的是倴城庙会。这里主要是以寿圣寺为主,每年的旧历十月十五最为热闹。庙会的时间,一般都是从十月初十到十月二十为止,一共十天的时间。在这十天的时间里,正逢倴城十月十三和十月十八两个大集。庙会的集中地点,就在寿圣寺跟前,以后被称为大寺头里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县农牧局与水务局门前至以东陶家坟地带,即现在的瑞昊大酒店附近。当时,这里商贾云集,人来人往,除了本县的商家买卖以外,远处的京津二市既东北、热河、内蒙的客商,都来参加。大街上,一个个摊点紧密相连,各种百货、食品小吃、牲畜车辆,热闹非凡。尤具特色的就是沧州的杂技班子、南方的魔术大家、唐山、乐亭的戏剧团体,也都一起前来助兴。还有那些搞杂耍的,拉洋片的、唱西洋景的,吹糖人的、卖噗咚登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前来赶庙会的各界群众,起早贪黑,大车八辆,街上擦肩摩踵、相当拥挤。特别明显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信男善女,扶老携幼,来到庙里,在各个神像面前,磕头作揖,焚香祈祷,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蚕沙口庙会,也具有很长的悠久历史,这里主要是修有一座天妃宫和一座古戏楼,里面俱都供奉着天妃娘娘,也就是人所尽知的妈祖了。妈祖是旧历三月二十三日的生日,蚕沙口地处沿海,过去海上多发事故,为了祈求妈祖保佑平安,人们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天妃宫”之名因此而得。从元朝开始,至明、清、民国年间,来这里参加活动的不亚于倴城庙会。商贾云集,贸易往来,县内外的男女大众,买卖东西,烧香上供,虔诚祈祷,热闹非凡。不仅本地的人员不少,就是外省的客商和赶船下海的,也都云集这里,一时之间,使蚕沙口这个不大的渔村,名声大噪,远近闻名。就是时至现在,随着庙宇的重修重建,规模越来越大。 除此之外,胡各庄也曾建有一座药王庙,据传,药王是旧历四月二十八的生日,到了这天人们都通过各个不同的形式来庙前聚会,以寓纪念。不过,真正热闹的时候却在四月二十四日。原因则是这天正逢胡各庄的集日,人们利用来赶集买卖东西进行庙会活动,也是快事一件。所不一样的是 没有倴城庙会那样壮观罢了。还有就是老母庙会。老母,即对观音菩萨的尊称,旧历二月十九是她的诞辰之日。这个庙,遍布于倴城、方各庄一些地区。到了这天,农村各家各户也都亲戚团聚,吃上一次好饭,饭后就到观音庙烧香上供,祈求全家平安。当然规模总是那么不大。 除了上述庙会外,还有兴办老爷庙即关帝庙会的地方,其形式也很隆重。我们村子南面,在解放前就曾有一座老爷庙,建的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庙宇是坐北朝南,上面青瓦铺顶,东西屋脊彩瓦镶嵌,两个脊头各伸一个龙头,远远看去,威严肃穆,雄峻异常。庙内正面塑有关羽塑像,塑像正襟危坐,头罩青巾,目视前方,*袍加身,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三绺长髯飘洒胸前。旁边立有两员战将,左为义子关平,目光炯炯,盛气凌人;右为大将周仓,手擎大刀,不怒自威。据传说,关羽是阴历六月二十四的生日,每年的这天,就成了赶庙会的日子。那是在解放初期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笔者也就是刚刚七、八岁年纪,在我的依稀记忆里,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接闺女,叫女婿,亲戚朋友都来吃顿好饭。在吃饭前,全家老少由长辈带领,用簸箕端着蒸好的馒头、煮好的猪肉和一些菜肴,到老爷像前上供。而后磕上三个响头,边磕头,边祈祷老爷保佑全家康泰平安、福寿绵长。从这里回去后,方可一家用饭。听老一辈人们说过,在六月二十四这天,也曾经有过扭秧歌、讲评书等活动,尤其是在大旱无雨的年份,还曾出现过抬着老爷像串街求雨的现象。后来,随之时代的发展,这项活动早已销声匿迹了 张浩洪谢谢打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pw/10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发展新型经济拓宽增收渠道阿城九龙山
- 下一篇文章: 以时间为轴预见未来,寻找自己进化的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