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特色小镇建设主题论坛·荻港景区开园启动仪式将于下月上旬举行。当天将同时开展关于古村资源发掘与活化、艺术干预与古村复兴等内容的文化发展论坛,以及帮帮基金“古村文化传承名店”签约授牌、民宿落户签约、百家微博馆签约等仪式。

景美服务优荻港更可期

春季的荻港景区,繁花似锦,柳絮飞扬,在优化服务品质的同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费水法的箍桶店就开在外巷埭,他亲眼见证了这些变化:破旧的廊檐恢复了以前的模样、半空中交错的各种电线变得越来越少、破损的石板路已经整齐有序、岸边的空地种上了各色的花草树木、所堂屋有了古朴雅致的外形……“景观真的越来越美了。”费水法感叹着。

位于景区入口的月亮湾码头,10艘木质游船已经待命,等着游客的到来。坐上游船,沿河而去,45分钟就能尽览景区面貌。

当然,文化依旧是重头戏。已经修缮完成的鸿远堂,位于中里巷埭,系朱五楼建于清朝年间,是荻港三十六堂之一,也是文化挖掘的重要载体。经寻访后人及村民口述,现已恢复原来的陈设,并完成布展。如今,一座木质古轿停于前厅,似乎是作为一种曾经的交通工具,载着“远水振家声,文山传书胃”的家风走向更悠远的未来。

边上的大礼堂也已修旧如旧。设备齐全的礼堂,将延续曾经的功能,成为电影播放、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

“我们将深入挖掘荻港文化,把青鱼干、状元糕、蚕丝、桑叶茶纳入荻港四宝。”浙江湖州丝绸小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美健说,同时完整保留景区内的原住民,打造慢生活原乡情风景线,让游客体味原汁原味的“活着”的荻港古村文化。

荻港诉说美丽乡愁

隐于郊野,远离喧哗,和孚镇荻港古村随千年运河流淌至今。

荻港始建于多年前,鼎盛于清中期,岁月给荻港留下难以计数的宝贵财富。章、朱、吴三大家族留下的36座名堂、23座年代各异的古桥、保存完善的桑基鱼塘、演教禅寺、宋代石狮……一路走一路看,让人不禁感叹荻港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徜徉在古朴幽长的里巷埭,古村淡淡乡愁迎面而来。糕饼店、馄饨面店、“一元茶馆”……不时有村民或游客路过,聊上几句。这些熟稔的生活场景,像江南水乡中活着的文物,诉说着流传至今的乡土情怀。

荻港紧邻京杭大运河,运河的分支杭湖锡线从村内穿流而过。闲暇时,村民们 做的事情之一,便是倚坐在外巷埭的美人靠上,看运河水直流而下,河面船只穿梭不息。

石板路,连接了荻港古村的各个角落。道路幽深而绵长,拐角很多,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转角是不是就会碰上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感受丁香般的惆怅。

“茫茫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经营几岁月,勾画好田畴。渔网缘溪密,人烟近市稠。从来生聚后,风俗最殷优。”这首由章氏六世祖霞桴公所留的诗,如今成为荻港村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刻在村委会雪白的墙面上。在村民们悠扬的歌声中,荻港村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穿越时空而来。

走过横跨运河的小桥,便进入河港纵横的蚬壳湾。住在蚬壳湾里的,共有54户人家。这里的亩桑地和鱼塘,已被划为“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并于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鱼塘和塘边的桑树,仍可见繁盛时的辉煌。

千百年来,荻港人把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如此逐步演变成为“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

记者:车海芬摄影:王嘉斌主编:*雅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pw/1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