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因为年纪大了,总是不停的怀念童年之总总,想起故乡,故乡山村,想起小时候见过在田里有时候会刨出一种嫩*嫩*的油虫,人们会把他们拿回去炒炒吃……虽然我没敢吃过但是一直印象深刻,并且到现在都好奇那究竟是一种什么物种?

所以说所有的存在都会在有一天出现,所有的准备都会在有一天遇见~刚刚看到远在法国的阿光最近在教孩子们认识蚕宝宝的一生,因为好奇,也去查了下资料,原来蚕到了蛹的阶段,成为蚕蛹的时候,就是会从土里刨出来的那种油虫!

蚕宝宝的一生不停的在化生,蚕蛾,产卵,像小蚂蚁一样的蚁蚕,成虫,做茧,成蛹,化蝶(蛾),原来金刚经里说的若胎生,若化生,蚕就是若化生之一种吗?说在佛经里认为化生是生命的 一种形式呢?

于是顺道回想起去年才发现的关于棉花的故事,我们现在习以为常,因为天然而倍感舒适的棉制品,直到明朝棉花才大量传到我们中原地区,朱元璋下令大家广种棉花的,在明以前,普通人甚至连棉都没见过,才知道,唐诗里的多年布衾冷似铁,布衾不暖五更寒,可不是当时以为是很久没能换上新棉花没能把被芯弹一下,而变得又薄又硬不再保暖的被子,而真的只是麻织的厚粗布,甚至可能连厚粗布都不如……

因为没有棉花,穷人们都是用芦苇,麦秸杆取暖铺床睡觉的或者好点的用木棉纺织品,动物皮毛,鸭绒,而那时候棉叫绵,是因为富人用的都是蚕丝纺织品,被子里填充的都是蚕丝做蓬松的绵芯……所以夫人们用的绵被真的是绵被,是纯蚕丝被啊!所以那时候需要大量大量的穷人养蚕供养富人,都供不起,也很艰难的养活自己,怪不得我们小时候学的近代村子里养蚕缫丝人的悲催生活,那样的年代,前些天看雪国,村子里的人在雪地晒纱刚好也是想起我们同时期的蚕农的故事,在书中,我们可以瞥见的,那曾经存在过的,沧海桑田,之一瞬。

不久前读雪国,看到村子里到了冬天在雪地里晒纱,说是那样的绉纱布料来年穿起来会很凉快,在东京的富人们中间很受欢迎,以及很受欢迎哦其他的各种织品,面料,村子里的纺织女们等着人们来收他们的织品, 叶子死去的蚕房,透漏那个时候雪国养蚕的规模一定不小,就想起小时候在什么读物还是课文节选里看到过大约同时期,我国南方养蚕人缫丝人,被收丝卖丝的悲惨故事,感叹人类的沧海桑田,但是只有模糊的记忆看的那个读物记述的故事,那个时期的灰暗与寒冷,却记不清文章的名字,今天想起来想去找一下,可能也没翻到,但是也有可能就是矛盾春蚕,或者子夜的节选,而且,才知道,清末民初,我国所有工业行业,出口行业中,在美国法国已经立住脚的当时只有丝织品行业,但是到了子夜时期,丝织品行业受到日本丝织品出口的冲击而迅速崩溃……没错,大约就是同一时期雪国中的丝织品了……

真是,让人感叹!

那年去乌镇,看着挨挨挤挤的木头阁楼石板路的小巷子,想象着,在时光里,是谁,在河边打开窗在向外忘?在小馆子里吃了一碗清清淡淡的阳春面,忘着对面阁楼的窗,想象故事里是谁乘着月牙,子夜归家,点亮的蜡烛,是谁家一碗阳春面的冷暖寒凉……然后在村口,就到了矛盾家,是很气派的富人家了,当时觉得南方的小巷细细长长,房子挨挨挤挤,不似我北方,特别是故乡山村,房子都是依山而建,大开大合很粗犷,再加上南方多雨,房子乌青的颜色就觉得采光不好,不过矛盾家二楼很亮堂,在午后的春光中,微风吹起木窗上洁白的窗帘,很适合拍照,摄影,他家大堂里是少年沈雁冰的塑像,所有的故事所有的相遇,在时光中书写。

声明:棉制品图来源于合作伙伴授权供图,此处仅供欣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ls/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