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在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发现。所谓桑蚕文化,是指采桑、养蚕、缀丝、织绸与染织等先进技术及其物化而生成的文明。今天我们先从养蚕、采桑说起“蚕宝宝的一生”。

在“蚕宝宝与蚕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带领幼儿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魄力。

欢迎“小虫子”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你叫什么名字呢?

“大家好,我是蚕宝宝,比蚁蚕稍稍大一点了。”

“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呢?会不会像我们喜欢吃水果?

“可是它刚来的时候在吃叶子呢,味道不太好吧,吃点饼干吧,甜甜的,蚕宝宝肯定喜欢。”

那我们做个实验吧,看看蚕宝宝 吃什么?

当当当,时间到,所有的蚕宝宝都爬到桑叶边美滋滋的吃起来了。

桑叶有什么好吃的呢?我们来仔细看看吧!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呢。

周一到周五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蚕宝宝,可是周末怎么办呢?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也多亏了我们比较心细有爱心的小朋友将蚕宝宝带回家,了解宝宝比较爱干净,都是洗手后,将蚕叶水分擦拭干净,撕成小块进行喂养,每天坚持给宝宝清理.你们真是好样的!

与蚕宝宝朝夕相处,跟随家长一起为蚕宝宝采桑叶,为蚕宝宝清理粪便,观察蚕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性。

来看看我们胆大心细的月儿宝贝如何喂养蚕宝宝吧!

“蚕宝宝每天的变化可真大呀。”

“对呀,吃桑叶可快了,一会桑叶上就有小洞洞啦。”

“今天的温度表上21℃,蚕宝宝喜欢这样的温度,太冷太热都不行”(前期工作介绍过如何观察温度计)

蚕沙,也就是蚕宝宝的大便,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一看见就说臭,脏,不愿意给蚕宝宝清理。于是我们就带孩子一起上网找资料,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了,原来蚕的一身都是宝,蚕沙是一种中药,我们这儿还把蚕沙晒干了做枕芯,能够清凉明目,并且有一位家长还带来了蚕沙枕头给小朋友直观感受。

倾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摸摸蚕宝宝凉凉的皮肤,闻闻蚕沙的味道,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仔细的观察着,教学来源于生活,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自己发现,自主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眠一次蜕一次皮,肤色由*变白,我们的蚕宝宝也开始吐丝结茧啦,结茧后也是非常的漂亮。

蚕宝宝变化成蚕蛹,直到 羽化成蛾,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

“老师,这些带翅膀的是蝴蝶吗?”

“蝴蝶的翅膀不是彩色的吗?”

“小点点是蚕砂吗?”怎么从黑色变成了白色呢?”

“它在茧里面偷偷的安装翅膀了吗?原来的宝宝去哪里了呢………”

小小的脑袋,大大的问号

“这是蚕蛾,小点点是它的宝宝,孵化出来又是一条蚕宝宝啦……”

结茧后,有很多没有孵化的蚕茧,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摸一摸,还有点硬硬的感觉呢”

“闻一闻,还有点臭臭的味道,像…蚕砂的味道。咯咯咯…”

“看一看,好像是一根根线缠起来的”

稍微胆小的孩子,只是用手指轻轻的戳一下,我不敢,可一下秒,又尝试两个手指捏起来…

最让孩子们好奇的是,在茧里的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啦。

“哇,咋变样子了呢”

是的,现在变成“蛹”了。

用蚕茧进行艺术创作,亲手实验当个印染工人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幼儿自己解决,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幼儿自己克服,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磨炼意志的过程。

看看我的“蚕茧手偶”吧

让我们通过桑叶转盘,转一转,回顾蚕宝宝的一生。再次看起来,是不是印象更加深刻呢?

养蚕宝宝这个活动,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进行,并从幼儿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帮蚕宝宝布置新家,为蚕宝宝拍照,替蚕宝宝记日记等等实践活动,共同认识了蚕宝宝的生命过程,共同欣赏了蚕宝宝的生命之美,共同体会了养蚕中的收获与失落,欢喜与忧伤,培养了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行,还共同领略了祖国悠久灿烂的蚕文化。

后期我们将对“丝”进行重点研究,包括“抽丝剥茧”“丝之精制”“纺织”“设计““刺绣”等等课程来进行解锁。

下面请欣赏乐乐小朋友带来的精彩解说“蚕宝宝的一生”。

济南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广电东城园)是隶属于济南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公办性质幼儿园。中心始终秉承“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育人理念和“厚德、笃学、乐行、尚美”的核心价值文化,以艺术教育为基础,以儿童的健康体格和健全人格教育为主线,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图文编辑:艾静文

排版设计:周升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ls/6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