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哪家最权威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蚕”项目学习

养蚕,相传源于*帝的妻子嫘祖,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养蚕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文人墨客也不吝啬对蚕的描写,如“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如今,蚕以及吐出的丝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人们是如何养蚕的呢?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本学期,海安实小二年级部的孩子们进行了蚕项目学习。

桑蚕文化源远流长

项目学习发布后,孩子们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中国桑蚕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蚕的字形入手,“天虫”的称呼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从诗经里的“蚕月条桑,取彼斧斨”到宋代翁卷的“才了蚕桑又插田”,从古代丝绸之路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桑蚕文化从遥远的时光里绵延到现代,并将一直延续下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我是小小蚕农

海安是有名的茧丝绸之乡,饲养蚕的农户很多。海安实小很多孩子都有“老家”,他们祖辈、父辈有养蚕的经历。“五一”之后,蚕开始“共育”,这时候,孩子们从老家或者养蚕场带一些蚕卵回来,亲自喂养,每天观察,写下养蚕日记。测量蚕的长度,及时记录。每隔几天,画下蚕的生长变化。蚕的长大过程是肉眼可见的快,从蚁蚕到四眠蚕,几乎是一天一个样,这样的速度,让人不禁感叹蚕生命的奇妙。

利用周末时间,项目学习小组 去某一个孩子的老家,到桑田里,采桑叶、折桑枝,感受田园之美。参与喂蚕、清理蚕沙、晾晒蚕沙等活动,体验劳动的辛苦。

蚕宝宝相遇了

带着各自的蚕宝宝到学校,比比谁养的蚕长得更大,探讨养蚕遇到的问题,谈论着各自宝贵的养蚕经验。在热烈的交流中,孩子们获得了更多关于养蚕的知识。

为蚕宝宝绘制“成长纪念册”

每天喂养蚕、观察蚕、记录蚕,陪伴蚕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有的孩子擅长观察、书写,那就写下观察日记;有的孩子长于绘画,那就创作蚕的绘本;有的孩子喜欢 测量,那就用数字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有的孩子喜欢探究科学,那就尽情探索蚕的生长奥秘吧!

蚕的今生“蜕变”

除了传统的丝绸,蚕丝开发出了一些新的产品,比如蚕丝面膜,蚕丝蛋白护肤品等。海安有名的丝绸厂家很多,比如鑫缘、丝乡、茧缘。孩子们参观了这些工厂,了解丝绸制作工艺以及各种丝绸新产品,感受创新让丝绸之路越走越宽。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以蚕丝为原料的新产品,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感悟蚕的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报罗敷饲养情,不惜作茧缚余生”,通过寻访和探讨,二年级的孩子们对于蚕的奉献精神也逐渐有了些感悟,他们对于蚕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上,更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本次项目学习,二年级的孩子们通过搜集资料、亲身实践、观察记录、参观访问、汇报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了解了中华民族养蚕的历史,感受到了蚕文化的魅力,体验了蚕农的辛劳,理解了生命的历程和意义。孩子们将怀着感恩之心,带着对生命的理解和赞美,走向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生的美好明天。

文字:王加丽堵爱玲

图片:二年级各班

审核:景素霞印晓红

海安实小二年级部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ls/1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