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征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

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有雷。

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小满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也是夏季节气中升温速度最快的一个

小满时节的物候

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麦秋至

对于我们而言,小满是夏

对于麦子而言,小满是秋

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

为何称此节气为小满

小满意思是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即麦类等夏熟作物,

籽粒饱满但未成熟。

小满有两层含义: ,与农候有关。“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因未熟也”。第二,与降水有关。谚语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南方暴雨增多。满,既可指籽粒之熟,也可指雨水之盈。

南方地区赋予小满谚语:“小满不满,干断田坎”。而在我国北方,小满则和小麦关系匪浅,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麦到小满日夜*”的说法。

小麦是我们天天都会吃到的食材

它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

但大家知道吗?

小麦最早并非源自中国。

小麦是如何征服中国人的

#01

小麦的最早记载

小麦约年前传入中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小麦在我国历史文明中都经历了哪些变迁。

关于小麦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但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中关于“麦”是有两个字,其中一个代表大麦,跟现在的麦字很相近,另一个转变为“来”字。《广雅》中有过解释:来,小麦也。与之对应的文献记载在《诗经》中,《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思文》记载:“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这里称小麦来,牟是大麦。

小麦传入中国后,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因当时工具受限,人们还是用稻米的吃法,将小麦煮熟后食用,小麦皮厚难以剥刮,称为“粒食”。《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刘秀与麦饭充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即使如此,想来口感很差。

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出土的汉魏时期的小麦穗

#02

小麦的广泛种植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书曰:“《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从中我们可看出,在当时麦子不仅被重视,还成为主要的粮食。

汉代牛耕图(陕西靖边汉墓壁画)

东汉牛耕画像石(陕西米脂县出土)

#03

面食种类渐入佳境

我国最早的发酵面食是馒头。相传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取得胜利后,行至泸水时不能渡江,孟获说泸水中有怪物兴风作浪,一定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作为祭祀供品,才能安全渡河。显然诸葛亮不可能牺牲无辜人的性命,于是他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了牛羊肉馅,起名叫做“馒头”,这才得以顺利渡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发酵面食达到了历史上的 个新高度,《齐名要术》中对发面做出详细的记载:“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一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因为发酵技术,面食的种类开始丰富多样,比较有名的有:白饼、胡饼、包子、馒头、煎饼等。

唐朝时,北方地区主要有粟和小麦。“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甘鲜新果饼,稳暖旧衣裳”、“胡麻饼样学京都,麺脆油香新出炉”从白居易的诗词中可看出小麦在唐朝的重要性。

山西稷山稷王庙夏收扇麦雕饰

#04

小麦成为北方主流

宋代,小麦正式超过小米,成为北方主流。从《太平御览》中可以看到一些线索,里面记载了贮麦法:“麦之为蝶繇湿也,万物之变皆有化也,止麦之化,区之以灰法,于伏天晒极乾,乘熟覆以石灰则不生虫,又以蚕沙和之,辟蠹,苍耳或艾曝乾剉碎同收亦不蛀,若稍湿必生虫。”

南宋,北方人大量向南方迁移,将面食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带到南方,与南方的烹饪技术进行创新和融合。 诗人苏东坡在诗里写道:“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汤饼”不仅指吃食,更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文化:“汤饼”之喜即为生子之喜,足可见当时社会对面食的食用已经深入骨髓,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

宋代面条类、馒头类、烧饼类食物都不胜枚举,像如今大家吃的鸡丝面、三鲜面都起源于宋代,宋代人饮食的精致达到了新境界。

小满的习俗

1

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流传的小满习俗。相传“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农家在水车基座上放好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特殊之处是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拜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

2

祈蚕节

祈蚕节是江浙一带特有的小满习俗。小满时节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小满举行祈蚕节。关于蚕神具载于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云:“……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种之,今世所养是也。”

3

食苦菜

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人们一般称野菜为“草”,明鲍山《野菜博录》按“草部”和“木部”归类,在两卷“草部”中,共列入个品种的野菜。小满节气的主打“草”,是苦菜。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小满这天吃苦菜?除了当令以外,过去还有对付春天饥荒的考虑。小满正是青*不接的 一刻,在粮食不丰的年景,苦菜正好填肚皮,以补充粮食短缺,久之成俗。

苦菜确实是古代救荒良草。古谣称:“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在《救荒本草》等书中,苦菜都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植物。明王磐《野菜谱》亦称:“苦麻苔,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但愿收租了官府,不辞吃尽田家苦。”在历史上,苦菜还一度被视为“吉祥菜”。

其实,小满食苦菜原因并不单一。小满过后,炎夏天即将到来,吃苦菜有迎夏袪病的意思。还有一个原因是因许多食物都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以前可吃的蔬菜比较少,所以才会吃野菜补充营养。从国外进入中国的,其中约二分之一又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如带“胡”、“番”、“洋”字的作物,一般都是从国外传入的。凡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中国的,如胡椒;带“番”字的,是明朝后,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如番瓜、番茄;带“洋”字的,洋葱、洋白菜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当年红*长征途中,曾以此充饥,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因此苦菜被誉为“红*菜”、“长征菜”。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糖类、核*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的功能。

4

看麦梢*

在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需携带*杏等礼品回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做“看麦梢*”。

5

捕鱼采香蕉

小满节气台湾彰化附近的海域可捕获黑鲳,东北部的苏澳及南部海域则可捕获到飞鱼。高雄县的旗山、美浓等地的香蕉已经进入盛产期。台湾是有名的香蕉出产地,每年都有许多香蕉外销到世界各地。

水满则溢

月盈则亏

万事有度

所谓此消彼长

物盛则衰

是万物发展的一种规律

刚刚好

是一切事物最美的样子

编辑

辰涵科技运营中心

关于辰涵

山西辰涵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年成立,是专业的数字文化产业全体系服务者,专注于文博、文旅行业数字化服务,提供涵盖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行业软件定制与开发、物联网研发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等产品服务。作为 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西省文化数字内容产业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辰涵始终坚守“用科技传承文化”的使命,十余年凝练聚焦创新,积累多项核心技术,形成智慧文博、智慧文旅、数字空间、数智服务四大服务版块,以数字赋能文化产业,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山西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助力山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辰涵

山西辰涵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年成立,是专业的数字文化产业全体系服务者,专注于文博、文旅行业数字化服务,提供涵盖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行业软件定制与开发、物联网研发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等产品服务。作为 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西省文化数字内容产业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辰涵始终坚守“用科技传承文化”的使命,十余年凝练聚焦创新,积累多项核心技术,形成智慧文博、智慧文旅、数字空间、数智服务四大服务版块,以数字赋能文化产业,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山西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助力山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阅读原文

-

邮箱:sxchcm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ls/1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