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生态农业应该怎么做?大家听到说农药、化肥不好,对环境污染,不能用,就开始想用什么代替化肥、农药,使用大量的有机肥、生物农药来代替,这是生态农业的正确思路吗?显然不是,我们当今很多有机农场的经历表明,只是单纯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是不能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生态农业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要按照自然的规律,通过系统设计,使得系统内物质与能量高效循环,获得生态系统 的产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其内在的一套自然规律,循环运转,生生不息。当我们把一个事物当做一个系统或者作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考虑的时候,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或者问题就变成了资源。

生态系统是活的有机体及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植物和光合细菌)、消费者(人和动物)、分解者(微生物)和环境四部分。农业生态系统以人类的活动为中心,在一定条件下,以农作物、家畜、鱼类、林木、昆虫、微生物等农业生物为基础,与气候、土壤、水等相结合的非闭合能量、物质转化的体系。其中,人类的活动是否遵从了其系统本身的规律决定了这个系统的运转效率及其可持续性。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按照一定的种类与比例组成了一个综合整体,那么这些部分是以怎样的结构来活动的呢?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以便人们能够因势利导,更加充分地运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把自然资源的潜在生产力更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量,满足人类农副产品需求。同时又能保护自然资源,使其永续利用。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

1、农业生态系统的层状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从范围大小首先呈现层状结构: 、地区级、亚地区级、单位农业生态系统和田间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以一个国家区域为对象的农业生态系统规模的研究它根据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工农业比例来决定国家经营农业的基本方针和经营原则。根据一个国家的生态区域自然资源分布,设置原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保育期、水源涵养林,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平整土地、整修水利,以建立保护资源,建立生态平衡。

地区级的农业生态系统根据各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和生物等自然资源特点,找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障碍因素及有利条件,研究发展农业的方向及建设途径,包括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在区划全国九个一级农业区的基础上区划出38个亚区级,即兴安岭区、*淮海农业区、四川盆地农林区等等。

亚区级农业生态系统应研究本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农林牧副渔各业应有的结构和布局,从而更好地调整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使之合理化。

单位农业生态系统指县乡、农场一级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一级的农业生态系统应根据亚区的特点,布局农业生产结构,包括主业及兼业及其相互关系。

农田生态系统是在单位内研究有代表性的农田生态特点,产量构成及其环境的关系,从而合理地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以获得 的农田系统生产力。因此,做好一个农田的生态系统要认清自己所处单位、亚区、区级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获得农田生态系统的 生产力。

2、农业生态系统形态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种群联系在一起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季相变化。

水平结构表现为种群与种群之间的镶嵌性。

垂直结构表现为层次现象。

季相变化表现为生物新陈代谢在季节上的演化。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季相变化结合起来就是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在农业种植安排上就表现为作物种植系统与动物养殖的安排,比如果园养鸡、稻田养鸭,养猪与种菜,作物间作、套种、轮作等种植系统等。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这就叫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就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么完全。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为地上部分结构和地下部分结构。

地上部分营养结构通过农田作物和畜、禽、虫、鱼等,把无机环境的 化碳、水、氮、磷、钾等无机营养物质转化成植物体和动物体等有机体。

地下部分营养结构是通过土壤微生物把植物、动物有机体及其粪便分解回归到无机环境。其中系统向外输出农副产品,这一部分有机物就无法回到农田,这样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就不完全。

农田土壤养分不平衡,依赖从系统外输入营养物质达到平衡。有的即使输入营养物质,尚不得平衡,久而久之,可更新性的土壤资源就受到了破坏。

4、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许多农业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农、林、牧、副、渔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几个基本功能单位。

它们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形成了网络结构的基本骨架。要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特点选择搭配,重要是他们之间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通路,而不是分隔开来。

现在有很多环境问题是因为这些功能单位的断裂导致的,比如养殖与种植的隔离,大型养殖场粪便处理、动物尸体等本来应该回归农田培肥土壤,却成了环境污染的来源,而农业种植上农田因为缺少有机质来源而出现土壤地力不断退化的问题。

(三)、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

1、自然资源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本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生物种类以及本地耕作习惯与经验积累等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以及农林牧副渔的搭配,按照自然规律、生物规律,使它们协调生长,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与 输出。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从结构上,合理安排作物,促进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从土地资源利用上,进行立体布局,促进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统一;从耕作制度上,实行间、套、复种,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发展与利用。

2、生态平衡

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必须是生态平衡的。所谓生态平衡就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动态平衡之中,表现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表现在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上定位和定量(按比例)协调配合上,做到水分平衡,有机物的生产与分解回归土壤的平衡,能量的充分利用与转化的平衡。农业生态系统没有 的平衡,比如土壤是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的,短时间内缺肥或有机质降低不会带来迅速的变化。

3、增产增收,取得 的系统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表现为生态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都好。

(四)、几种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式

1、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珠三角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蚕丝为中间产品,不再进入物质循环,鲜鱼提供人们食用。系统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生产环节。有谚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2、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模式在我国至少有多年的历史。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年中国稻田养鱼面积达67多万公顷,平均亩产鱼50千克左右。稻鱼共生使稻田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得到了合理的改造,发挥了稻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种群,它从环境系统摄取大量的太阳光能、 化碳、水以及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经能量、物质的转化,形成稻谷及秸秆供人类需要。但是稻田还有大量的杂草、浮游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昆虫、真菌、细菌等生物种群,他们都作为鱼的食饵,又避免这些种群过度繁殖影响水稻的生长,鱼稻相互依存,以废补缺,密切结合,能动地发挥了鱼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起到促进物质就地循环和能量向有利于稻鱼双方转化的协同作用。

3、其他。

还有更为复杂的鱼、禽、畜、农作物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的多项目组合模式、长江流域的“林茶猪羊粮”模式、“棉菜羊猪”模式、*淮海平原地区的“林牧经粮”、辽西的粮草轮作和农牧结合模式等。

《可持续农业》杂志第三期

正在征集病虫害防治案例

欢迎投稿到wotusa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ls/1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