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蚕沙,中药名。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育蚕地区皆产,以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产量最多。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及桑叶碎屑,生用。

名称:蚕沙

拼音:CANSHA

别名:原蚕屎、晚蚕沙、蚕砂

药用部位:干燥粪便

产地: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胃、脾、肝经。

炮制方法: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除去轻粒及桑叶的碎屑。

用法用量: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外用适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用于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

相关配伍:

1、蚕沙配防己:蚕沙味辛性温,可散可通,能祛风湿,舒筋急而止痛;防已辛能宣散,苦寒降泄清热。二药合用,能祛风湿,清热通络止痛。适用于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2、蚕沙配*连、吴茱萸:*连、吴茱萸配伍组成左金丸,辛开苦降,清热燥湿,制酸解*,善开肝郁,厚肠止泻;蚕沙为浊中清品,和胃化湿浊,利脾气,祛风除湿,缓拘挛,最能化湿导浊。三药配合,清疏并行,使湿与热聚去而诸症可愈。适用于肠中湿热,脘腹胀痛,泻泄,痢疾,小腿转筋等。

3、蚕沙配皂角子:蚕沙能祛风除湿,和胃化浊,宣清导浊;皂角子辛咸性燥,人肺与大肠,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两药合用,升清降浊,逐有形之湿邪,使由大便解散。适用于湿热内蕴,腹痛,少腹硬满,大便硬结或初硬后溏者。

4、蚕沙配山楂:蚕沙化湿浊;山楂消积滞,活血化瘀。两药合用,湿浊积滞并消,分清别浊,浊化而正清。适用于子痫,蛋白尿,顽固性荨麻疹,湿疹属于胃肠有湿浊积滞者。

5、蚕沙配*柏:蚕沙微温性燥,除湿化浊;*柏苦寒沉降,善清泄下焦湿热,坚肾阴,泻相火。两药相配,有清热燥湿,固精止浊之功。适用于下焦湿热所致尿浊、遗精等。

6、蚕沙配薏苡仁:蚕沙醒脾开胃,祛湿化浊,兼能舒缓筋脉;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兼能舒筋缓脉。两药相配,既能祛湿浊以止吐泻,又能舒筋脉以治挛急。适用于霍乱吐泻,转筋腹痛等。

药材性状

干燥的蚕沙,呈短圆柱形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呈六棱形。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散碎。微有青草气。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皮肤顽痹,腹内宿冷,脚软,皮肤顽痹(藏器)。治消渴症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

2、《本草拾遗》:炒*,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疯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3、《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痛,血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版权说明:所发布的文字及图片,均摘自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敬请及时告之,我们会立即删除或做其他妥善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xgls/1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