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美丽再出发马村破茧成蝶
前段时间,马村村*委书记李志能去镇里开了一场会。会上讨论的问题是关于笔架山农业高新区“三美田园”建设的一些工作事宜。李志能一直对该项目很上心:“这个园区建设完成后,对于马村来说好处不少,尤其是村里的交通状况将得到大大的改善。”近些年来,随着马村“蚕桑 村”的名气逐渐打响,游客纷至沓来。但一条窄小的主村道却无奈地将更多的游客“挡”在了外面。因此,改善村里的道路状况,成了李志能一直以来迫切想要实现的愿望。“如果进行得顺利,今年下半年村道就要开始动工进行拓宽了。”李志能不无兴奋地说。道路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农旅结合的道路越走越顺,祖辈传承下来的蚕桑文化和技艺在传承中又添新魅力,马村在这条深耕蚕桑产业和文化的致富新路子上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 作茧不自缚走出致富路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六月的马村很静谧,一条并不宽阔的村道两旁,入目的皆是已经修剪的桑树,绿油油一片煞是好看。每年的这个时候,马村的蚕宝宝便开始逐渐“上山”结茧,村里的养蚕人也即将迎来了一年之中最忙的时节。“马村种桑养蚕历史是从晚清开始的,那时我们的祖辈便已经开始以蚕桑为生了。”李志能告诉记者,百余年来,这门技艺一直得以传承下来,“人人都会养蚕,这是很难得的。”不过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水系发达、土壤肥沃的马村主要还是以种植水稻为主,桑树种植面积仅余亩。而此后,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的持续走低,如何让村里人富起来?“考虑到当时村里交通闭塞,也没有其他产业基础, 村里还是决定走发展蚕桑产业这条路。” 这次关键的转型,让马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从年起,水稻让位于桑树,后者成为村里的主要种植物。此后马村的蚕桑基地以每年亩的速度递增。期间,马村在在传统蚕桑产业基础上,推出果桑种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马村桑园种植面积达亩,其中包括亩果桑。形成了年产万担茧,千吨果的产业规模,全村户农户90%在蚕桑产业发展中获益。传承的同时,马村还在这项传统产业上做出了新文章,摸索出一条创新性的立体循环蚕桑产业路。现在村民们的做法相当科学,桑叶用来养蚕,蚕茧、桑果用来卖钱;桑果加工榨汁;蚕沙养鱼,鱼塘塘泥给桑树施肥。而废弃的桑枝打碎后,则用来制作成菌床,菌床上可以种菇,废弃的菌渣又可以用来种桑树。“这种循环模式, 限度地挖掘出了蚕桑的经济价值。”李志能说。此外,马村先后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和红桑果合作社,借助“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村民们又添新的增收途径。通过马村蚕桑合作社卖出的蚕茧每斤要高出周边地区元左右。而红桑果合作社则让村里每年产出的千吨桑果有了好去处,合作社统一收购村里的桑果,一部分做成果汁来销售,一部分则烘干作为药材原料。“桑果烘干比较好,合作社收购价1.7元/斤。”李志能说,一亩果桑田可以产斤,如果村民自采,一亩产值能达到元,如果请人采摘,采摘成本在0.8元/斤,村民利润达到0.9元/斤,一亩桑田的产值也有0多元。“作茧不自缚,走出致富路”,这条颇为醒目的标语就挂在马村的村道上。在丝绸产业整体面临低潮之时,马村却另辟蹊径,在做精作深传统蚕桑产业,走出了一条更为宽阔的致富新道路。把酒话桑麻田园传文化如今说起马村,人们首先联想到的,一定是每年五月都会在村里上演的蚕桑文化节。今年的5月13日,第四届蚕桑文化节在马村如期举行,“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美景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 通过四届蚕桑文化节的举办,马村作为“浙北蚕桑 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借助文化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马村在蚕桑文化展示、果桑休闲采摘、特色蚕桑农家餐饮等农旅结合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与往届不同的是,在今年的蚕桑文化节开幕式上,还举办了一场蚕桑技艺申报 非遗座谈会,来自省非遗保护中心、安吉县文广新局、马村村委的专家、负责人以及蚕桑技艺传承人在一起,就蚕桑技艺申报国遗,进行了现场“把脉”。年,马村蚕桑技艺刚刚入录为省级非遗。 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是属于马村的一笔文化财富,马村也格外珍惜这份历史遗产。早在年,马村就深挖自身的蚕桑文化和地域农耕文化,建成了一座“蚕桑文化馆”。在文化馆内,不仅展示了蚕桑文化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变革,还展现了马村数代人发展蚕桑经济、不断致富的变化轨迹。 在文化礼堂三楼的展示厅内,马义*一家四代坚持种桑养蚕,不断翻新住房,改善居住环境,致富变化一览无余。从曾祖父辈数百亩桑田,几十个长短工,到祖父母为公社养蚕,再到集体制转变为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父辈们靠养蚕住上了二层水泥小楼。而现在,由于蚕桑专家悉心指导桑树栽培技术和桑蚕养殖技术,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收购价格也不断提高,如今马义*一家住上的是装修一新 独院的小洋楼。 如今,蚕桑产业在马村发展得如火如荼,但老书记李志能内心却依然存着一份挥之不去的隐忧。他说,尽管村里在蚕桑产业这条路上逐渐走顺了,但还是阻挡不了年轻人走出村外的脚步。“蚕桑这门技艺需要传承,我希望随着村里发展环境的改善,部分年轻人能自己回来,把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和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9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用一味药治疗痛风,收效显著
- 下一篇文章: 分享中药分类性味功效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