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近年来,陆良县紧紧抓住省、市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机遇,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全力抓生产、调结构、促转型,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快速成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55亿元,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8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强基础,夯实发展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陆良县坚持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的重点来抓,不断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夯实产业发展后劲。总结推广全国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着力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0.亿元,建成32.96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地32.09万亩,实施土地整治20.7万亩,累计建成高稳产粮田13.25万亩。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广滴灌、微喷灌等技术,大力普及良田、良种、良法,狠抓高复种指数和高商品模式推广,全面提升现代科技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达9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土地“含金量”得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

建基地,壮大主导产业

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的发展思路,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突出产业区域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形成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秋冬马铃薯、杂交玉米制种、食用菌”九大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了14类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万亩,建成外向型蔬菜、特色秋冬马铃薯、杂交玉米种子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蔬菜产业紧紧抓住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的机遇,突出“做大规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做深加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做强龙头,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做优品牌,打造产业发展标杆;做活市场,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五个方面的重点,全力打响爨乡绿色放心蔬菜名片。

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亩、“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绿色食品认证达23个品种、面积亩,有机产品认证2个、面积70亩;培育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个、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以上示范社4个、市级示范社2家;获得GAP认证1个、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1个。

桑园面积15万亩,鲜茧产量1.2万吨,鲜茧收购均价达45元/公斤,陆良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和高品位生丝加工基地获得充分肯定和认可。种植食用菌80.0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6.15亿元,成功创建为中国食用菌之乡。种植马铃薯34.3万亩,三季马铃薯脱*种薯基地达2.2万亩,建成了无公害优势特色秋冬马铃薯生产基地25万亩,陆良成为全省 特色的秋冬马铃薯主产区。初步形成了坝区以蚕桑、蔬菜、食用菌为主,山区、半山区以蔬菜、马铃薯、玉米制种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推动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育龙头,创建优势品牌

注重规划引领,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从*策上给予农业企业大力支持,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立项、用地、用电、贷款、税费征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目前,全县培育形成农业龙头企业95家,完成生产总值22.88亿元,销售收入16.18亿元,实现利润1.42亿元,辐射带动农户3.52万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42%,户均增收.2元。创办专业合作组织个,带动农户3.6万余户,发展家庭农场88户,蔬菜、食用菌、畜牧养殖等大户户,全年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0万人,农村劳务综合总收入达到22亿元以上。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着力打造“陆菜、陆猪、陆薯”绿色食品牌。

目前“陆良蔬菜”区域品牌集体商标正在申报中;加强滇陆猪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以及滇猪地方品种国家大数据采集,建设肉制品加工基地;加强对陆良秋冬马铃薯商两个地方标准修订完善,不断完善“三品”认证及马铃薯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打响“陆良精品土豆”品牌。

重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围绕推进产业聚集,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通过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着力延长茧丝绸等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茧丝绸产业上,以东盟?陆良丝绸皮革城为平台,以东来丝绸、新千佛等茧丝绸企业为带动,目前已形成了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缫丝、织绸、印染、服装加工和蚕沙提取叶绿素等为一体的产业循环链。

年桑园面积达15万亩,养蚕32万张,收购优质蚕茧吨,收购产值1.25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49亿元,每亩桑园年实现毛收入元,亩产效益 达1万余元。食用菌产业上,以爨乡绿圆菇业、云峰食用菌等经营主体为龙头,形成食用菌生产全产业链,从菌包生产、菌菇种植、菌产品加工、统一包装销售等形成流程化操作,直接带动余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产业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吸收贫困户务工余人,每年实现人均劳务收入超过元。畜牧养殖业上,先后引进了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神农陆良猪业、新希望雪兰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年出栏生猪.97万头、肉牛5.63万头、肉羊25.97万只、家禽.92万只,畜产品总产量18.65万吨,实现畜牧产值61.44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53.95%。目前,全县畜牧业正在朝着从饲料生产、仔猪繁育、规模养殖到集中屠宰、肉制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式发展方向阔步前行。

扩市场,拓宽增收渠道

持续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多方开拓销售市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发展冷链,带动增收。借助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投入运营的座冷库,全力打造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目前,蔬菜冷链每天可收购蔬菜1万吨、付给菜农的收购价款达到万元,直接带动1万余人从事蔬菜加工、销售、运输等,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二是订单农业、以销定产。开展“农超对接”“商品配送”“农网对接”服务,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订单制种、保护价收购,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22户龙头企业与超市签订了直供合同,全县90%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了稳定有序的农产品渠道。

三是田间销售、增加收益。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土地、气候、人力等资源秉赋,秋马铃薯实现平均亩产.77公斤( 单产.2公斤),比传统种植亩均增产.92公斤,深受市场青睐,打响了“陆良精品土豆”品牌。外地客商、农村经纪人等直接在田间地头进行收购,商品率达70%左右,既省时省力,又节省运输成本,农产品远销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重突破,推进重点领域工作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年7月底,全县个单位(村级个、组级个)均已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完成率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完成成员身份确认58.万人,涉及农户15.万户,完成率达%;个有经营性资产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均已完成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率达%;个新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均已完成组织机构登记赋码工作,完成率达%。土地流转有序推进。

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拓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全县10个涉农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面推广使用“陆良县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严格执行土地流转前置服务、登记备案、合同鉴证等工作制度。

截止年6月,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3.61万亩,其中规模流转17.42万亩;年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0.98万亩,规模流转面积0.48万亩;土地主要流向我县优势主导产业粮食、烤烟、蔬菜、种子、水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流转期限普遍控制在10年左右,流转价格坝区每年0元/亩,半山区每年元/亩左右。

力创新,建设数字农业

借助“一县一业”项目实施,加大数字技术与科技创新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运用与实践。目前,全县已在陆良爨乡绿圆菇业、云南陆航农业、陆良金土地、云南沃坤、云南曦野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5个物联网示范基地,改变了过去基于感性经验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提升生产管理的远程化、自动化以及智能物流运输,生产管理和流通过程更加快速、高效,借助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产品具有了身份标识,其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的产品信息实现无缝。

通讯员:桂媛

审核:桂云涛

编辑:续叶

转载请注明出处:陆良县融媒体中心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