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浩瀚历史书卷,关于瘟疫灾害的记载也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其破坏力、爆发频率远超其他自然灾害。“人众之损,万有一存”、“十州之地,不如往昔一州之民”,对于瘟疫的控制与治疗更是关乎国民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大灾大难面前,总有一种力量在悄然生长。历史长河中,许多怀有普救黎民苍生的“岐*医者”在落后医疗环境中总结治病救人的经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良方效药,正是中医药在瘟疫期间保护了我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李东垣与“普济消*饮”

李东垣(--)金代医学家。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医学历史上 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

22岁的李东垣到济源工作的 个春天,全国爆发一场瘟疫。疾病初起见高热恶寒、肢体沉重,接着就见头面浮肿,肿胀到几乎眼睛都难以睁开,脑袋也有所变大,喉咙或塞或痛,进食十分困难,喘气也有阻塞感。人们把此次瘟疫起了形象的名字:大头天行—大头瘟。感染此病者,十死八九。当时医生用大承气汤加板蓝根攻下邪气,服药后症状虽稍稍缓解,但没过多久又会加重,甚至病情告危。

看到如此惨烈的情景东垣说:“头面浮肿是因为邪气在上面,用攻下的药物反而伤胃导致元气损伤。”遂提笔写下药方:*芩、*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等药,标明药量,并嘱咐患者家属,一半药物用水煎服,另一半做成药丸让患者含在嘴里。许多患者服了药物很快就痊愈。东垣老先生把该药方刻在石头上,让百姓传抄,救人无数。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恩赐,将其称为“普济消*饮”。医院校的医学生都要学习该方子。而且没准哪天您感医院求医时,也可能有中医大夫给您开此方为您医治。

△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东垣救疫”泥人张彩塑

吴又可与“达原饮”

明末医家吴又可一生从事中医传染病研究,作《温疫论》,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年)。在开篇自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许多医者对瘟疫的认识不足,误以伤寒法、妄用峻剂或用缓药治疾病,不仅疾病没治好,迁延致死者比比皆是。吴又可十分痛心,怀着激愤的心情在《温疫论》书中记下“死于庸医”,并高呼“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可见他的心情是极其愤懑的。

吴又可根据瘟疫初起之时,既没有普通感冒的表征,有没有单纯里证特点,首次提出邪气在半表半里膜原理论,并创“达原饮”。方药如下: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芩、甘草。清代李砚庄形象生动地解释该方的效应:瘟疫是热邪像是一个贼,膜原是贼窝,槟榔、草果如同捕快能手,厚朴犹如刑具,知母和*芩齐力将贼邪驱赶而出,芍药和甘草谨守门户、安抚众人。七味药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效。该方不仅对当时的瘟疫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还被后人用于治疗疟疾。在年非典时期,达原饮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遗憾的是史上关于吴又可的资料很少,《温疫论》这本书也仅有45页。

王孟英与《霍乱论》

王孟英是清代 医学家,人送外号“半痴山人”。经他之手不管是诊治的病人还是记录医案都是要求极高。所遇病人必细心诊治,单人单方,医案更所谓无出其右者,称得上是才华横溢的医生。其挚友杨照藜称赞说“满纸灵光,与岩陵山色,竞秀争奇”、他人赠诗云“高文纵笔千言当,妙语挥犀四座倾”。

公元年的夏天,霍乱开始在杭州流行。患霍乱者起病急,伴剧烈腹泻呕吐导致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可致患者很快死亡。有一患者前天晚上开始腹泻,腹痛剧烈,虽口渴但喝水即吐,腿上肌肉因抽筋硬如石头。王孟英判断这是“暑湿内伏,阻塞气机,宣降无权,乱而上逆”。于是自创“蚕矢汤”以清热利湿:晚蚕沙五钱,生苡仁、大豆*卷各四钱,陈木瓜三钱,川连(姜汁炒)三钱,制半夏、*芩(酒炒)、通草各一钱,焦栀一钱五分,陈吴萸(泡淡)三分。服数剂痊愈,该方也治愈类似诸多人。

又一位患者前来诊治,虽然是霍乱,但是其肝胃素热,又重感霍乱之邪。故拟方白虎汤去掉粳米和甘草,又加生地、蒲公英、益母草、*柏、木瓜、丝瓜络、薏苡仁。服后一剂好转,两剂痊愈。

“半痴山人”王孟英在这场战疫中,一个人一个方子,基本没有重复,而且每天根据身体状况进行调整用药。短时间接诊大量病人,对于医生的要求非常高,消耗体力脑力,而且不能有半分差错。这场战疫可把梦英累坏了,但是典型的医案被写进了《霍乱论》这本书中,为我们诊治霍乱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方效药。

古时候的恶劣的条件迫使百姓发出“苟自救”的哀叹。“医圣”张仲景亲见二百余人的宗族三分之二沦丧于伤寒,故求古训,采众方而撰《伤寒论》;“温病四大家”之一的薛雪为救患湿热之疾的母亲,肆力于医学,著《湿热条辨》,为温病学做出巨大贡献……其实每一个方子、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个热血的医者。这些用生命换来的中医精髓,是先人留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名人轶事无法一一叙述。但是我们知道是中医药陪伴炎*子孙走过这风风雨雨,抗击病魔,繁衍生息。古有“各家学说”,今有“中西医结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必可渡难关!国难关头,唯有齐心协力,才可以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与“新冠病*”之争。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5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