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蚕,你不得不知道的病*病
文 江南 炎炎夏日,如烈火焚烧,五、六、七、八月份,气温通常30℃以上,已然超过最适养蚕温度。并且夏季时常雷电交加,对于养蚕尤为不利。高温高湿使桑树生长过快,桑叶内的水分含量增加,蚕吃完这些含水量较高的桑叶后,会“虚胖”——别看蚕会白白胖胖的,体质却很差。再加上,经过春季养蚕后,蚕房内的病原增多,病原的致病能力变强。倘若这时候消*不彻底,接下来养蚕过程中就会爆发蚕病。 蚕病分为很多种,其中脓病最为严重。脓病又分为体腔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今天我们就重点讲一讲体腔型脓病。 其致病原就是具有规则形状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NPV)。 核型多角体病*是一种杆状病*。简单来说,病*由膜及髓核组成,膜分为外、中、内三层。 外层是套膜、中间叫胶连层、内层为衣壳。衣壳内包裹的就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螺旋状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该病*能够形成多角体。 它一般吃下该多角体后,进入蚕的中肠,中肠的碱性消化液能够分解病*形成的多角体,并将病*释放出来。其中有些病*能够被杀死、随蚕沙排除体外。可是仍有“漏网之鱼”通过围食膜达到中肠的上皮细胞。 病*的一端有一个从衣壳内伸出的突起,是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器官”,能够吸附于纤毛层。吸附后的病*囊膜可以与细胞膜融合,成功进入细胞内,并吸附于细胞核孔,而后放出它的核酸、进一步攻击细胞核。 病*在细胞核内复制,进入细胞质后通过细胞膜混入血液,继而扩散到脂肪体、皮肤 细胞和气管上皮细胞的核内,并形成多角体。 主要 特点 体色乳白,体壁发亮, 体躯肿胀,狂躁爬行, 体壁易破,流乳白色脓汁而死。 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 这种病*可以侵染家蚕血细胞、脂肪体、皮肤 细胞和气管上皮细胞的核内,并形成多角体(主要是六角体形的),所以又称核型多角体病。1不眠蚕 各龄催眠期发病,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节间膜高突,不食桑,爬动不止,爬于蚕座四周坠地流脓而死。 2起节蚕 各龄起蚕发病,体色乳白,体壁松弛多皱,体躯缩小,前节节间膜向后节套叠,饷食1到2天,体躯反而缩小。 3高节蚕 4、5龄盛食期发病,节间膜高突,形如竹节,症状同不眠蚕。 4脓蚕 五龄后期至上蔟前发病,体壁紧张,体色乳白,环节中央拱起,如算盘珠状,生产中较为常见。 5斑蚕 3、4龄将眠期发病,在腹足、气门周围、背腹部等处出现对称黑色大病斑(焦脚、黑气门等),少见。蛹期症状5龄后期感染,可部分营茧化蛹,病蛹体色稍乳白,易破,经震动,即流脓汁而死,极少存活到蛾。该病最明显的病征是有乳白色浓汁。 根据寄生病*的种类和寄生组织细胞的不同,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利用病蚕的病斑和体态表现,来确定其症状诊断,也可称为肉眼诊断一若发现蚕儿体壁紧张发亮,迟迟不能入眠或环节高起肿胀,或环节间膜凸出,不安地徘徊在蚕座内,或爬至蚕盒边缘等症状,均为核型多角体病,要及时清除这些病蚕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柑橘缺硼症识别及其防控
- 下一篇文章: 瑞京名医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孙赖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