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

走进泸西县旧城镇河民村,一望无际的桑园围绕着村庄铺展开来。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图文并茂的墙体文化,漂亮整齐的民居楼房……一幅富美乡村的和谐画卷展现眼前。

广阔的桑园围绕着村庄

“近年来,我家通过种桑养蚕卖茧,每年都有3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河民村村民罗丽梅说起养蚕收益,笑得合不拢嘴。

河民村由最初的7户农户栽桑50亩、饲养蚕种25张、产茧7.5吨,发展到现在全村户农户栽桑余亩、饲养蚕种张、产茧45吨。

蚕茧丰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和支撑。“在抓*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中,旧城镇*委大力推进实施‘*建引领,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以河民村村民小组为试点,围绕桑蚕特色种植养殖,探索*组织建设在产业链上、*员和乡土人才聚集在产业链上、群众增收在产业链上的‘三链’建设,实施培养一批明白人、建设一批样板区、培植一批示范户‘三个一批’工作法,强化组织引路、*员带路、产业铺路,推动‘桑叶养蚕+桑条加工+休闲观光+产品销售’一体的产业集群建设,以‘*建链’‘人才链’串起‘产业链’,实现群众共富路上‘不断链’。”旧城镇*委书记饶俊东说。

漂亮的文化墙

翻开河民村的历史,年因板桥河水库扩建搬迁至此,搬迁后,群众主要靠到煤矿务工获得收入。随着煤矿相继关停,群众收入来源“断档”。在旧城镇*委的引导下,村*支部主动寻转机、谋出路,多方考察论证,找准了本村发展桑蚕种养产业坐标,通过以产业促增收,以绿化美化乡村助推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以“美”促“富”,以“富”带“美”,让绿色经济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村内文化广场

“桑、蚕全身都是宝。蚕茧可以加工成蚕丝被,蚕沙能制药,桑枝能用来做菌棒,树木还能改善水土……”谈到栽桑养蚕的好处,板桥村*总支书记李燕光打开了话匣子,村*总支提出“*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蚕桑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成立合作社,与蚕丝加工企业合作,采取“订单种植”方式,推动订种、催青、共育、发放、收购“五统一”,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目前,河民村每年蚕茧产值达万元,已辐射带动周边村组栽桑达余亩,桑蚕产业成了“绿色产业”和“致富产业”。

干净、漂亮的村庄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河民村*支部正带领群众奋力前行,大力抓好“桑叶养蚕+桑条加工+休闲观光+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推动桑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记者:李立章文/图

责编:普薇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云南红河发布(hhrb_hh)!:,。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泸西:勤“茧”致富以“富”带“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1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