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疯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中医古今书本在线/离线浏览

  补泻是针对底细病情起效用的两种药性。疾病的经过,虽然是变幻无穷的,但简而言之,都是邪正搏斗的反响。虽然疾病的病症呈现特别繁杂,但均可用“虚”“实”加以总结。可以改正底细病情,加重或消除底细证状的药性效用,就以补泻概之。

  关于药物的补泻功能,早在《内经》已有很多陈说。如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形不够者,温之以气;精不够者,补之以味。……原来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等陈说。在“脏气法时论”中,更对五脏之苦欲,提议了用五味补泻的医治法则。如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咸泻之。”昆裔医家关于药物的补泻功能陈说更多。如张子和谓:“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五谷、五菜、五果、五肉皆补养之物也。实则泻之,诸痛为实,痛随利减,芒硝、大*、牵牛、甘遂、 之属,皆泻剂也。”由上看来,《内经》言补泻,因此脏腑苦欲论补泻,此昆裔言补泻,则因此扶正祛邪论补泻。明清医家关于药物的补泻功能,陈说更多:如李时珍的“脏腑底细标本用药式”更系统地陈说了各脏腑的补泻药物。看来历代医家,都很器重药性的补泻。

  补泻的药性效用,甚为普及繁杂,但简而言之,仍可从两方面加以总结:

  补性药物的效用:主假如补益人体的耗损,巩固机体的功能,提升机体的抗病功能,改正病弱病症。诸如益气、补血、滋阴、壮阳、生津、安神、填精、益髓等类药物,都是属于补性的药物。

  泻性药物的效用:主假如消逝外邪与致病因子,调度机体和脏腑功能,以禁止病势的进展。诸如解表、泻下、行气、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祛痰、消导等类药物,都是属于泻性的药物。

  但是,药物的补泻效用,并非单补单泻,通常是扑朔迷离的。一种药物通常有多种效用,个中有些效用属补性效用,而有些效用属泻性效用。跟着不同的配伍运用,而显现不同的补泻效用。如桂枝,发汗解肌属于泻性效用,而温阳、通阳则属于补性效用。又如茯苓,利水渗湿属于泻性效用,而健脾安神则属于补性效用。

  在中医的治法中,补泻是两大医治法则。药物补泻效用在临床的运用,首先辨清病情的底细,个别虚证用补性的药物,实证用泻性的药物。如气虚、贫血的虚证,当用补气、补血的补益药来医治;而气滞、血瘀的实证,则当用理气、活血祛瘀等泻性的药物来医治。统一寒证,有阴盛的实证和阳衰的虚证之别,阴盛的实证,当用祛散寒邪的泻性药物来医治;而阳衰的虚证,则又当用援助阳气的补性药物来医治。统一热证,也有阳盛与阴虚的不同,阳盛的实热证,当用清热泻火的泻性药物医治,而阴虚的虚热证,则当用养阴生津的补性药物来医治。但是疾病的底细并非简单的,通常虚中挟实,或实证兼虚,临床医治又当底细分身,补泻并用。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总之,当按照邪正的消长,底细的变动而酌性运用。其余,临床上又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以及“以泻为补”,或“以补为泻”的用法,这又是补泻药性在临床上的灵动运用。

中医保守治法

解表法 涌吐法 泻下法 妥协法

祛风法 祛暑法 祛湿法 润燥法

理气法 理血法 祛痰法 驱虫法

固涩法 补益法 治痈疡法 消导化积法

开窍通关法 内外双解法 温里回阳法

清热泻火法 重镇安神法 停滞内风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鸭跖草、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芦根

9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决明子

9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9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松节

9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伸筋草、寻骨风

9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瓜、蚕沙

9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蕲蛇、乌梢蛇

9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乌

9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威灵仙(3)

9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威灵仙(2)

9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威灵仙(1)

8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令嫒子

8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独活(3)

8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独活(2)

8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独活(1)

8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8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牵牛子

8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商陆

8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甘遂、大戟、芫花

8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郁李仁

8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5)

7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4)

7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3)

7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2)

7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1)

7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芦荟

7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火麻仁

7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番泻叶

7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芒硝(下)

7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芒硝(上)

7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连

6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银柴胡

6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骨皮

6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蒿、白薇

6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水牛角

6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草

6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赤芍

6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丹皮

6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玄参

6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生地

6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绿豆

5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熊胆

5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里光、白蔹、四时青

5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5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5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鸦胆量

5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马齿苋

5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头翁

5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胡蝶

5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果

5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射干、山豆根、马勃

4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败酱草、大血藤

4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荞麦

4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鱼腥草

4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土茯苓

4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重楼(七叶一枝花)

4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蒲公英

4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4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心莲

4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连翘

4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银花

3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鲜皮

3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苦参

3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秦皮

3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龙胆草

3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柏

3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连

3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芩

3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知母

3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寒水石

3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膏

2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贼

2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浮萍

2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淡豆豉

2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葛根

2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升麻

2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柴胡

2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2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2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叶

2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蝉蜕

1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牛蒡子

1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薄荷

1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荽(香菜)

1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鹅不食草

1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葱白

1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辛夷花

1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1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1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细辛

10、《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芷

9、《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羌活

8、《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防风

7、《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荆芥

6、《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生姜(下)

5、《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生姜(上)

4、《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薷

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苏

2、《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1、《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1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