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年11月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年历史的“桑基鱼塘系统”,正逐渐散发光彩,让世界看到中国农耕文化的智慧。

桑基鱼塘系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具有良性生态循环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通过“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模式,在有效克服水涝、收到理想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并形成了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优美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及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和鱼文化,被誉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目前,我区桑基鱼塘系统总面积约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域面积约公顷。

近年来,我区以“两山”理论为指引,以“五水共治”为契机,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学规划生态保护、文化挖掘协同推进

根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办法》《南浔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规划》《南浔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内容,结合区域桑基鱼塘实际,我区制定出台了《浙江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通过整体全面规划,分时阶段推进,打造“传统桑基鱼塘系统”升级版。

在桑基鱼塘保护区内的和孚镇荻港渔庄成立了全国 “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挖掘桑基鱼塘农业文化,为保护传承发展桑基鱼塘系统提供战略咨询。我区严格按照《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办法》规定的6∶4的基塘比例对老鱼塘进行改造,确保桑基鱼塘系统模式可持续发展,目前区域内老鱼塘改造提升已全部完成。打出“五水共治”、淘汰关停污染企业、实施水系畅通工程、创建美丽乡村、引导渔民陆上安居和转产转业等一系列“组合拳”,全方位提升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的农业生态环境。目前,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垃圾收集率达%。

在菱湖镇王家兜村的盼幸塘边建立了“四大家鱼”人工养殖鼻祖杨俊成纪念馆,展示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养殖的技术与文化。在和孚镇荻港村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内建立了蚕桑文化博物馆,作为桑基鱼塘系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展示桑基鱼塘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蚕桑文化、科技成就等内容。结合蚕桑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我区将送蚕花、接蚕花、撒蚕花、坐蚕花床、点蚕花、看蚕花等婚嫁习俗组合成一个表演节目与现有的“渔鼓乐”“扫蚕花地”“蚕歌”“皮影蚕花戏”一起列入桑蚕文化旅游开发常规表演节目。

保护传承科学研发、产业推动成为关键

邀请省内外高校、农科院、农业厅及市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打造蚕桑、水产、畜牧、粮油、休闲观光农业等7个产业联盟,为全区“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的菱湖、和孚、千金、石淙分别建立渔业协会,整合分散的渔业资源,着力推动形成品牌、产业和科技三大优势。每年开展桑藏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已成立蚕桑、水产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16家。

建设生态产品基地。我区在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建立了生态*颡鱼基地、生态青鱼与青鱼干加工基地、生态米基地、生态果桑与桑叶茶基地、生态菱基地等八大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共计2.71万亩。生产出的桑叶茶、桑葚汁、桑葚酒、各式鱼干等具有桑基鱼塘系统特色的生态安全农产品与加工食品,年销售额约2.32亿元。

开展蚕桑科技研发。桑基鱼塘保护区内的部分经营主体利用放线菌酶将桑蚕丝分解成食品添加剂,添加到蛋糕、饼干、果冻等食品中,制成桑叶蛋糕、桑叶面、桑叶冰激凌等健康的绿色蚕丝蛋白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年销售额约万元;部分科技企业利用蚕丝蛋白质与人体角质和胶原蛋白结构十分相近、具有极好的人体生物相容性、无副作用等特点,探索开展桑蚕丝“人造血管”和“人工皮肤”研究,并根据桑蚕丝中富含对人体极具营养价值的18种 酸等特性,探索研发以丝素为主要原料的化妆品系列及美容蚕茧指套等绿色蚕丝蛋白产品,丰富了蚕桑产业业态,提升了蚕桑产品附加值。

开拓创新循环农业、乡村旅游激发潜力

我区通过组织干部参加桑基鱼塘系统形成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培训,利用墙报、橱窗、网站、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1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