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这几天或许会感到委屈,自己在一年多前已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成果,突然在知乎上又被网友挖了出来成了争议话题,让他更不能接受的是,如今自己交出的明明是佐证研究有效的正面实验结果,怎么还有网友和媒体质疑,他的研究是“水变油”的伪科学?

早在一年前,易志坚和他团队关于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成果就曾登上媒体版面,彼时易教授的科研成果就被媒体总结为能让“沙漠变良田”的“神奇技术”,但是现在来看,这些报道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播。直到上个月5号,央视新媒体对此做了一场长达一个小时的直播,使用了更加“震惊”的标题——《厉害了!揭秘“点沙成土”黑科技》,一举引爆了这个话题。

直播中,易教授的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向央视记者现场展示了“沙漠土壤化”的技术操作和成果。这种技术的核心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纤维黏合剂CMC,视频中,一位老师将CMC的粉末洒在沙子表面,随后用手均匀搅拌,数瓢水不断加入沙子中,老师手中的沙子已经粘结,状态发生了变化。老师一边搅拌,一边介绍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机械进行搅拌,黏合剂和沙土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千分之三,而整个过程中必须有水。”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后面会说到。

至于技术核心CMC是什么,百度百科是这样写的:

羧 (CMC)是 醚类中产量 的、用途最广、使用最为方便的产品,俗称为"工业味精"。CMC是一种重要的 醚,是天然纤维经过化学改性后所获得的一种水溶性好的聚阴离子 化合物,易溶于冷热水。它具有乳化分散剂、固体分散性、不易腐蚀、生理上无害等不同寻常的和极有价值的综合物理、化学性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天然高分子衍生物。

CMC的重要特性是形成高粘度的胶体、溶液、有粘着、增稠、流动、乳化分散、赋形、保水、保护胶体、薄膜成型、耐酸、耐盐、悬浊等特性,且生理无害,因此在食品、医药、日化、石油、造纸、纺织、建筑等领域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易教授在“沙漠土壤化”中使用的是一种改性羧 纤维钠。

根据易教授团队长达8年的研究,混合了CMC和水的沙土,可以变成拥有生态—力学属性、具有“万向结合约束”的土壤。而约束属性和孔隙结构,则保证了“沙变土”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功能,同时能滋生微生物。

直播镜头中,乌兰布和沙漠中亩的试验田上,长满了一人高的牧草,记者介绍说,已经有沙漠中的动物来到植物中安家,易志坚教授今年已经领导完成了中试基地内约亩沙漠的土壤化和绿化,明年还将完成一万亩的试验。

根据重庆交通大学官方网站中的领导介绍,易志坚教授长期从事力学、道路、桥梁、材料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研究生《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等课程。发表论文80多篇,被SCI、EI收录40多篇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于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项沙漠土壤化技术,也是他从力学原理出发研究的。

我们翻阅了他于年11月份发表的题为《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易教授在论文中这样写:

过去,人们一直没有从土壤的力学特性入手,分析土壤的生态属性。事实上,土壤力学特性与土壤的生态属性之间应该存在关系,土壤的力学特性赋予了土壤的生态属性。笔者首次发现了土壤力学特性与土壤生态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沙子“土壤化”得以实现。

对于沙子“土壤化”的力学原理与方法,他介绍说:

在沙子颗粒中加入适当黏度的水溶性物质并均匀混合后,沙子颗粒间就将形成具有“万向性”和“可恢复性”的ODI约束,此时,沙体将从离散状态转变为流变状态(像“湿土”一样)。当添加的水溶性物质中的水分蒸发后,ODI约束将转化为固结约束,沙体会转变成固体状态(像“干土”一样)。“土壤化”后的沙子具有自然土壤的力学特性,可以在流变状态和固体状态之间稳定转换,沙子一旦获得了土壤的这种力学特性,就将具有与土壤相同的生态—力学属性——自修复性和自调节性。

……

所添加的ODI约束材料为植物提取的改性植物 ,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无*,无害,成本低,且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

而沙土“土壤化”性质需要种植植物来验证,年提出基本理论之后,易志坚分别在重庆的房前屋顶、户外实验地开展种植试验,去年4月起,他和他的团队来到来到乌兰布和沙漠进行25亩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实地试验。

他贴出了几次试验的成果:

但或许是由于近年来,被冠以“神奇”的发明实在太多,巴铁不也上过央视嘛!如今,公众对于“神奇”已是望而却步。所以,虽然易教授的成果有视频佐证,但怕交智商税的网友们还是将信将疑,知乎上“如何看待易志坚教授宣布成功实现「沙漠变土壤」的治沙办法?靠谱吗?”一题已经得到多个回答,多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1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