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分类之药选
白癜风检查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hl/190329/7007722.html 一、风门 (一)外风 防风 发表,祛风,去湿。辛、甘,微温。 防风搜肝泻肺,散骨肉间之风邪,祛经络中之留湿,其性又升浮上行,故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骨节疼痛之属于风湿者悉能治之,而痛风痹证皆不能缺也。 防风治风通用,身半以上风邪用身,身半以下风邪用梢,治风祛湿之仙药也。防风乃卒武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不能行。 得葱白能行周身,同*芪、白芍能实表止汗,合*芪、白术名玉屏风散,为固表圣剂。 *芪本畏防风,乃得防风而功益大者,取其相畏而相使也。 根能止汗。 荆芥 发表,祛风,理血。辛,温。 荆芥轻而走表,与防风虽同属祛风之剂,而一达皮肤祛风兼寒,一走骨肉散风与湿,治风则同,治寒治湿则大异也。且防风有甘味,人脾胃而行气分;荆芥无甘味,专人肝而兼行血分,尤不同也。 荆芥入厥阴气分,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家为要药。 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生风,故常有崩晕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荆芥最能散血中之风,为末,酒或童便对服,殊有神效。观古方荆芥散、愈风散、如圣散、再生丹、独行散等,可知其如神之效非虚语也。 荆芥人肝经,本为治风之剂,然言去瘀,吐衄、血痢、崩漏、妇人血风、产后血晕等证,以风木之脏即为藏血之地,故本人肝家气分,亦兼行血分也。 今人但遇风证概用荆防,此流气散之相沿耳,不知惟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若风人骨肉者,须用防风,不得混用。 茎、穗并用或独用穗,以穗在颠,善升发也。治血须炒黑用,以黑胜红,血见黑则止也。 羌活 发表,搜风,祛湿。辛、苦,温。 独活 搜伏风,祛留湿。辛、苦,温。 羌活、独活本非异种,但羌活气雄,独活气细,有不同耳。雄者理太阳之游风,治头痛、浑身骨节疼痛;细者理少阴之伏风,治两足湿痹疼痛。一则功偏于上,一则功偏于下也。 治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故羌活又为治风水药。与川芎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 独活不摇风而治风,浮萍不沉水而治水。 升举中焦则用柴胡、升麻;升举下焦则用藁本、羌活。 羌活得川芎同用,治厥阴头痛;独活得细辛同用,治少阴头痛。 若治历节风痛,则宜羌活、独活兼而用之,并须佐以松节也。 白芷 散风,表汗,除湿,通窍。辛,温。 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与川芎、藁本近似。 《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证,温升燥湿始为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证,非可概治。 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感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 长肌肤,作面脂,义皆与藁本同。 《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 “久渴”,仲淳谓当作“泻久”,甚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故为洽久泻之良药,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者。 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人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击逆上不可误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支撑横逆者,又在所禁。 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侵之者,始为合宜。《百一选方》谓都梁丸,因王定国病风头痛至都梁求治,杨介以白芷一味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三服其病如失,遂以都梁名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而语矣。 白芷能辟蛇。 白芷治风通用,芳香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头痛在日晚者,属血虚,宜四物汤加辛、芷;在清晨者,病属气虚,宜倍用人参、*芪,佐以川芎、藁本,不可不辨。 刘松石《保寿堂经验方》治偏正头风,用白芷、川芎各三钱,搽牛脑上,加酒炖熟热食,尽醉,醒后其病必若失也。 藁本 达 之颜项,散郁過之阴邪。辛、苦而温。 藁本气甚雄壮,为寒郁太阳经必用之药。 头顶作痛非此不能除。 同水香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即治风亦治凝,从类也。 风邪客于胃作泻,饮以藁本汤可止。 川芎 补血润燥,和血通肝,拽风行气。辛,温。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经风,为治少阳、厥阴头痛及血虚头痛圣药。 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昊茱萸。 郁在中焦,须川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散,故川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 川芎,血中气药,肝苦急,辛以补之,故血虚者宜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 川芎开血中气郁,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虚气郁也,加此为佐,气行血调,其痛立止。 四物汤用之以畅血中之气,使血自生,非谓其能养血也。即痈疽诸疮用之者,亦以其人心而能散火邪耳。 今人治头面风多不可缺,然须佐以他药耳。 秦艽 泄散风湿,疏利经络。苦、辛,平,入阳明兼肝胆经。 散药中补剂,入阳明、肝、胆经,故秦艽乃风药中润剂,手足不遂、*疽、烦满之病需之,取其祛阳明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阳明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为三痹必用之药,并能养血、荣筋、安胎。 又,感受风寒,发热,遍身疼痛,必以秦艽治之,其能散结除邪也。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经络。苦,温。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络。 威灵仙属木,治痛风要药也,上下皆宜。其性好走,亦可横行。朝服暮效,性极快利,积疴方宜,否则泄真气。即痛风,亦当分新久:新痛属寒,宜辛温药,久痛属热。宣清凉药。切宜审用。 湿热留肢节间,湿则肿,热则痛,汗多属风,麻属气虚,木属湿、痰、死血。十指麻木亦是胃中湿、痰、死血,脾主四肢故也。 昔有人病手足不遂,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弹术莫能疗,后一僧用威灵仙,投之数日,遂能步履。 桑枝 祛风,利水,通关节,行津液。苦,平,入肝经。 桑枝为治风湿痹痛要药,在手足臂者尤妙,以其人四肢也。 昔一少年苦嗽,百药不效,用南向柔桑条一束,每条寸折,水煎常饮,一月而瘳。 五加皮 祛风湿,壮筋骨。辛,温,入肝、肾经。 五加皮,辛,顺气而化痰;苦,坚骨而益精;温,祛风而胜湿。逐皮肤之瘀血,疗筋骨之拘挛。 肾得其养则妄水去而骨壮,肝得其养则邪风去而筋强。 治风湿痿痹其功甚深,故仙家有过情之述也。 白鲜皮 祛风湿,行水道,通关节,利九窍。苦燥而寒,入太阳经。 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为诸*、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近人张山雷极赞其通痹宣络之功。 产后虚而受风,宜此一味煎服。 海桐皮 祛风湿,能行经络,直达病所。苦、辛,平,入脾、胃二经。 海桐皮专行血分,而治顽痹,理脚气。风湿腰膝疼痛,用海桐皮、薏苡仁各二两,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生地十两,酒二斗,浸饮。 稀莶草 生寒,熟温,祛风除湿。苦、辛而寒,蒸晒则温,入肝经。 稀莶草人肝经血分,走而不泄,香可开脾。治风湿缠绵, 四肢麻痹,筋骨冷痛,腰膝无力,风湿疮疡。并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 惟稀莶辛苦气寒,必蒸晒九次加以酒蜜,则苦寒之阴浊尽去,而清香之美味见矣。数不至九,阴浊未尽,不能透骨搜风而却病也。 蚕沙 祛风湿,治目疾,化血瘀,疗顽痹。甘、辛而温。 夫蚕食而不饮,属火性燥固矣。但所食者为桑叶,故其矢除治风湿为病,肢节不随,皮肤顽痹,腰脚冷痛外,又能凉血明目,而治烂弦风眼(麻油调搽)也。 醇酒三升,此味五斗,蒸熟铺暖室席上,令患冷风气痹人及近感瘫风人,以患处就卧,厚盖取汗,但须露头面,以防昏闷。不愈,再作数次必愈。 昔有人食乌梢蛇,浑身变黑,渐生鳞甲,骇甚。郑奠一令服蚕沙五钱,尽一二斗,久之乃退。 白花蛇 搜风湿。甘、咸而温,入肝、肺二经。 白花蛇内走脏腑,外达皮肤,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治风湿瘫痪、大风疥癞之要药也。但属血虚生风而非真中风邪者禁用。 蛇性窜,能引药至有风疾处,故能治风。而白花蛇之疗风,又速于诸蛇也。 蛇蜕 祛风,解*,辟恶,杀虫。甘、咸而平,入肝经。 蛇蜕人药有四义:一能辟恶,故治*魅蛊*;二能祛风,故治惊痛;三能杀虫,故治癣恶疮;四有蜕义,故治目翳、产难、皮肤诸疾。 蜈蚣 祛风散结。辛,温,入肝经。 蟆蚣善走能散,治小儿脐风、撮口、惊痫、瘰病(炙末,猪乳调服)。 行而疾者,惟风与蛇。此能治蛇,故亦能截风,故所主多属厥阴肝病。 蜈蚣有*,必风气暴烈,药病相当乃可。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 蛇瘴病,惟赤足蜈蚣为上药,白芷次之。 全蝎 搜风,能引诸风药直达病所。甘、辛而平,入肝经。 全蝎色青属木,故能治诸风眩掉,搐掣惊痫,口眼歪斜(同白僵蚕等分为末,酒服三钱),耳聋,疝气,女人阴脱。 破伤风宜以全蝎、防风为主。 蝎尾力尤紧。 薄荷 解散风热,清利头目,宣郁疏逆。辛,温,入心、肺二经。 薄荷辛能散,凉能清。《本经》言其温者,盖体温而用凉也。 能引诸药人营卫,故能发散风寒。 小儿惊狂、壮热须此弓 药。 风热上壅,斯为要药。 其性太散,虚人慎用。 桑叶 祛风清热,滋燥凉血。苦、甘而凉,入肝、肺二经。 桑叶得金气而柔润不凋,能清肺滋燥,故喻嘉言清燥救肺汤以之为君,惟须用经霜者。 采经霜者煎汤,洗眼祛风泪,洗手足祛风痹。同黑芝麻蜜丸名扶桑丸,除湿祛风,乌须明目。 昔有僧,盜汗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遂愈。 煎汤代茶止消渴。 吐血不止,为末,凉茶调服三钱即止。 刀伤出血为末干糁妙。 子名桑椹,滋肾水而明目利水。 菊花 祛风,明目。苦、甘而平,入肺、肝、肾、心经。 菊花味兼甘苦,性禀和平,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能益肺肾二脏。盖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火降则热除,木平则风息,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矣。*者人金水阴分,白者人金水阳分,治头风白菊花为良。 菊叶祛风泄热,与花略同,而苦降有余,清芬不足,泄降肝胆内蕴之风火,力胜于花。 菊花并茎叶捣汁饮,治疔疮神效。 同枸杞蜜丸服,永无目疾。 牛蒡子 散风热,宣肺气,散结解*。苦,平,入肺、胃二经。说能通行十二经。 牛蒡子功专发散,故为斑疹必用之药。 能治风湿瘾疹,一也;疗咽喉风热,二也;散诸疮肿*,三也;利凝滞腰膝之气,四也。 柽柳 疏散风热,清解血*。甘、咸而温,入心、肺、胃三经。 柽柳甘得土气,咸得水气,故能解血*而利小便。 近世治痧疹热*不得出,用为发散之神药。经云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痒疮疡皆属心火之旨也。盖热*炽于肺胃,则发斑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之功也。 蝉蜕 散风热,宣肺气。甘、咸而寒,入肝、肺经。 蝉蜕餐风饮露,其气轻清,故所主皆一切风热之证。其能治产难、去翳膜者,取其蜕意也。其能治失音、止夜啼者,非相悖也。盖蝉,日则飞鸣,夜则声息,以其鸣而鸣之,以其息 而息之耳。 发痘疹,治惊痫,消阴肿(小儿阴肿用此煎汤外洗,内服五苓散,即消肿)。 治破伤风发热如神(炒研末,酒下一钱)。 蔓荆子 散风,清热。苦、辛而寒,入肝、膀胱兼胃经。 夫药子多主降,惟此与苍耳子轻清上浮,散上焦之风热,故所主皆头面风热之证,如头痛昏闷、目痛、见风泪出诸病。 齿虽属肾为骨之余,而上龈属胃,下龈属大肠,阳明风热上攻,则动摇肿痛。蔓荆子能散阳明风热,故坚齿。 并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 苍耳子 发汗解热,祛风胜湿。苦、甘而温,入肺经。 苍耳子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内透骨髓,外达皮肤。凡风湿内淫,气血阻滞,皆能治之。 治鼻渊、鼻瘪,断不可缺,盖其能使清阳之气上行颠顶也。 治肝热,明目,消瘰疬。 治遍身瘙痒。 辛夷 散风热,通窍道。辛,温,入肺、胃二经。 辛夷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头脑颠顶,故治风头脑痛,通鼻塞涕出。肺主鼻,胆移热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成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经云脑渗为涕。王冰云: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不已,故日鼻渊。辛夷轻清上浮,散风解热,故主之。 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引清阳上行于天,所以治上诸病。 刺蒺藜 治风,明目,平肝,泻肺。辛、苦而温,入肝经。 刺蒺藜性升而散,人肝经,祛风明目之要药也。目病因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 此药宣散苦泄,治诸风瘙痒,疬疡,破恶血癥结积聚。凉剂宜连刺生捣用,补剂宜去刺酒拌蒸。 谷精草 散风,清热,明目。辛、甘,微温,入肝兼胃经。 此药轻浮,能上行阳明分野,用治目中诸病,其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 手少阴君火与手少阳相火相扇上壅,便成喉痹之证。此能散二经之火,则气通而无结滞,故治之。 阳明胃家热甚生风,上冲龈齿风痛,此能上行阳明而散之,故愈。 (二)内风 羚羊角 平肝息风,清热安神。咸,寒,入肝及心、肺经。 羊,火畜也。而羚羊角则属木,故其角人厥阴肝经甚捷,同气相求也。在肝之病必用羚羊角,亦犹人心之病之必用犀角也。 目为肝窍,此能清肝,故明目去障。肝主风,其合为筋,此能祛风舒筋,故治惊痫、搐搦、骨痛、筋挛。肝藏魄,心主神明,此能泻心肝邪热,故治惊狂。肝主血,此能散血,故治血瘀为病。相火寄于肝胆,在志为怒,此能下气降火,故治怒逆烦惫、食噎不通。羚之性灵,而精在角,故又辟邪而解诸*。 今痘科多用以清肝火。 石决明 潜阳息风,清热明目。威,平,入肝经。 石决明咸寒,入血除热,又能入肾补阴。 石决明大补肝阴,肝阴不足而生风者,断不可少。 茯神木 平木。甘,平,入肝经。 肝风内扇,发厥不省人事者,重用茯神木治之,无不效验如神。盖此证虽属肝,而内扇则必上薄于心,心君为之不宁,故致发厥,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属肝,以木治木,木平则风定,风定则心宁而厥自止也。 茯神木一两,乳香一钱,为末,每用二钱,木瓜酒下。治风寒湿痹搏于筋骨,足筋挛痛,行步艰难。诸筋挛缩疼痛并主之。 钩藤 息风静火。甘,微寒,入肝、心包经。 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静火息风,故治大人头晕目眩,小儿惊痛瘛疯。祛风平肝而不燥,幼科珍之,用治寒热惊啼,瘛瘲诸疾。 天麻 祛肝风,疏痰气。辛,温,入肝经。 天麻为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此不能治。但风药多燥,故久服身上发红丹,虽是祛风之验,实亦过燥之征也。肝虚不足者,天麻、川芎以补之。 赤箭乃天麻之苗,天麻用根,有由内达外之理;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sltx/10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是一种文化现象把中医放在隐名中
- 下一篇文章: 中药功效分类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