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算来我们已经来到曹妃甸这个地方有十几个年头了,曾经这里只是无人知晓的小岛,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后来国家大力发展曹妃甸,许许多多年轻的人们齐聚这里,为这个地方带来了活力。说起曹妃甸也许你会给它画上很多标签,比如“北方明珠”,比如“*金宝地”,比如“深水大港”等等诸如此类带着现代化,高科技色彩的词语。

  但其实关于曹妃甸还有很多大家所不熟悉的事,这里不光有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它还是一个有故事有文化有传承的地方,曹妃甸地区的文化爱好者们通过几十年的走访奔波,一字一句地收集记录了这里的故事,最近有幸得了几本书籍,细细品读,方得以对这片热土更加了解。

  “有功鱼的故事”:以前因为家里并不靠海,所以也并没有见过这种鱼,来到曹妃甸 次看到吃到这种鱼,这种鱼有着大脑袋小身子,鱼脸上还有两块肥肥的肉,吃起来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我听熟悉它的同事叫它“楞蹦鱼”,还有人叫它“有功鱼”,为此我还特地上网查询了一下,原来它的学名叫“海鲶鱼”,这真是一种有意思的鱼,我问同事它名字的由来,他答不出,今日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种鱼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身上光滑无比,有很多粘液,抓它的时候它特别不老实,总是乱蹦乱跳,还会用它尖尖的牙齿咬人,所以大伙就叫它楞蹦鱼了。传说还是在唐朝时期,当时老百姓日子贫苦,能吃的东西比较匮乏,但是楞蹦鱼的产量还是很高的,于是老百姓把吃不了的鱼晾成鱼干,等到枯渔期拿出来食用,因此当地的百姓认为楞蹦鱼有大功劳,于是当地人又叫它“有功鱼”。后来唐王李世民出征经过此地,因为粮草缺口大,来到这里想解决粮草的问题,看到一位老者在晾鱼干,于是得到启示,为十万大*解决了粮草的问题,唐王李世民认为“有功鱼”的名字名副其实,所以这个名字也就一直延续至今了。

  关于曹妃甸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又为我们所熟悉的“*蓿菜的故事”,曹妃献计唐太宗,不但拯救十万将士,还成就了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妈祖祥云润思路”也是广为当地人所知的故事,妈祖娘娘保佑渔民一帆风顺,在漕运码头蚕沙口一带,她被渔民们奉为渤海湾的海神。另外还有“三仙娘娘”“鱼骨庙”“龙王爷送闺女”等等许多被老百姓广为流传的故事。

  曹妃甸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工业性的码头,因为有了这些故事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灵*,这些醇厚的文化底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万紫千红的色彩。时间还在继续,这些动人的故事还在流传,我大曹发展也将越来越好。

作者:李雪梅

摄影:孙红

排版:刘国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pzff/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