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通手机报29
9月6日 星期五 农历八月初八 本周广通看点☆9月4日,应日照海通茧丝绸公司要求,集团公司由房德文、管瑞英、李仁堂、吕鹏组成的技术服务小组到莒县、岚山秋季雄蚕饲养农户进行实地查看,并就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李仁堂) ☆9月6日,在秋季抗脓品种原种上簇完成之际,中蚕所徐安英教授到广通了解品种繁育情况,并就秋季繁育过程中各级原种、杂交种表现性状与徐教授进行了交流,对今后华康系列蚕品种的选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管瑞英) ☆ 抓好“良桑饱食”和上簇后的簇中管理是提高公斤茧制种量的关键,云南公司阎跟东经理深入蚕户进行入户指导检查,对蚕户蚕房、饲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意见以及饲育中注意的要点。(卢田、于苏燕) ☆ 云南公司针对石块育种点今年的实际情况,召开驻点人员会议,积极做好蚕户的工作,就基础硬件设施如何改造、棚顶处理、增大排气扇和地风口,饲育过程中大蚕稀放、良桑饱食、先扩后长,以及劳动力如何调节等细节问题进行安排部署,强调逐一落实。(曹长青) ☆ 目前,省内原蚕饲育已经陆续进入上簇阶段,又到秋季原蚕饲育的关键时期,在集团公司强化秋季生产的要求下,各育种点将上簇及簇中管理作为重点去抓,驻点员工坚持既定标准不放松,下决心要完成今年秋季生产任务。(于宝、夏立华) ☆ 当前,正是广西公司第三批蚕种包种、送种的关键时期,所属员工自凌晨开始忙碌直至深夜,无怨无悔。他们对市场进行认真仔细的判断后,抢抓市场机遇,争取 销售业绩。(陈安)。 ☆云南公司蚕种冷库为满足当前蚕种市场的需求,加班加点进行蚕种整理装盒,以满足蚕种供应。(郭秀娟) ☆ 近日,今秋新开辟的原蚕育种点 批原蚕开始上簇结茧,为避免多湿引发蚕病,驻点员工积极动员蚕户采用地火龙、铁桶炉、火盆、电热器等加温措施加温排湿,以保证种茧质量。(于志国) ☆ 云南大理茧站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供电路、围墙已完成,地面整平工作正在进行。(陈彬) ☆ 质检中心利用莲花盆基地桑叶开始对今春生产的浸酸蚕种进行杂交率、孵化率饲育调查,杂交率调查结果预计10月初结束。(李士宇) ☆ 目前,调度服务中心在完成部分大批秋季蚕种整理发运后,仍是“千头万绪”,蚕种整理装盒,浸酸整理、发运蚕种、用具洗刷消*、两广二号制种架制作同时进行。(袁长忠) ☆ 9月5日,综合管理部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就前期工作进行调度,对下步工作进行安排。冯国栋总经理参加本次会议并从三个方面对综合管理部工作提出要求:一是对服务器遭受攻击一事要吃一堑长一智,要成立小组研究新系统的搭建,要向高、精、尖方向去部署今后的网络。二是要认真严肃的对待预算工作审批,要成立专门的审核小组,对每笔预算进行审核。三是对费用开支的审核也要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费用开支与费用预算的审核。(刘晓琳) ☆ “礼轻情意重”,中秋节即将来临,集团公司驻外员工在家属的大力配合下,为广通事业的发展舍小家为大家。为感谢驻外员工家属对广通发展的支持,近日,集团公司为家在外地的员工家属准备的慰问礼品,已通过快递的方式发运,不日将送至员工家属手中。(综合管理部) 行业信息★ 年1-7月土库曼斯坦丝、棉织物产量逾万平方米,超过上年同期。同期丝线产量超过31吨,同比显著增长。列巴普州高级丝原料产量创历史 记录,在生产计划(吨)基础上超额完成吨。土库曼斯坦两家主要丝绸生产企业—阿什哈巴德缫丝厂和土库曼巴特丝绸生产联合体,已完全实现生产现代化并配备先进设备,其产品获得普罗迪夫国际博览会(保加利亚)金奖,丝线及边角料远销至中国、俄罗斯等国家。 ★ 9月4日,广西蚕区秋茧持续上市,得益于近日较好的天气情况,上市的鲜茧茧质普遍较好。河池地区的金城江鲜茧收购价格在50-52元/公斤左右,茧本较高在42万元左右;宜州地区收购价格在50-54元/公斤左右,价格较昨日上涨2元/斤左右的幅度,解舒率在65%左右;其中罗城四把秋茧开始上市,解舒率在65%左右,收购价格在48-52元/公斤。 ★ 1-6月,印度丝绸贸易额为1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其中,进口额为2.14亿美元,同比下降18.47%;出口额为17.4亿美元,同比增长6.48%。具体情况如下:进口商品构成为丝类.47万美元,同比增长9.28%,数量.81吨,同比增长30.93%;绸缎.09万,同比下降48.74%;制成品.09万美元,同比增长7.77%。进口主要来源地为中国(金额1.21亿美元,同比下降29.56%,占比56.8%)、越南(金额.84万美元,同比下降7.09%,占比15.48%)、斯里兰卡(金额.88万美元,同比增长1.27%,占比5.47%)、孟加拉国(金额.49万美元,同比增长86.93%,占比5.39%)、香港(金额.87万美元,同比增长49.16%,占比4.74%。以上5个来源地合计占比为87.88%。 好文共享家蚕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各地都有发生,以秋季多湿季节发生较多,危害比较严重。真菌性疾病的病蚕尸体都僵化变硬,故名僵病或硬化病。由于寄生菌类和从尸体上生出的分生孢子颜色不同,真菌病可分为白僵、*僵、绿僵、褐僵、灰僵、赤僵等多种。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其次为绿僵病和曲霉病(属褐僵病中的一种),其他僵病比较少见。现将三种主要僵病述之如下: (一)病症的区別 白僵病、绿僵病、曲霉病三种僵病的发病过程都比较一致。发病初期无明显的病症表现,随着病势的发展,食欲减退,举动呆滞,继而出现病斑,不久便口吐肠液,排泄污液而死。初死时,多数头胸向前伸出,尸体柔软而有弹性,皮肤变色。之后,尸体逐渐硬化,並长出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但因病原不同,三种僵病的病斑形态,死蚕体色和分生孢子颜色各有区别: 白僵病 *僵病 白僵病与*僵病的区别 绿僵病 曲霉病 1、病斑形态 在蚕儿病死前,白僵病蚕有时全身出现不规则的褐色针尖状油渍湿润性病斑,或在后部气门周围出现油渍大病斑,但大部分没有病斑出现;绿僵病蚕皮肤上有的出现一、二个黑褐色圆形或轮状大病斑,外围较深,中间稍淡,也有呈褐色云纹状病斑,病斑以胸部前几环节两侧或胸脚基部较多,有的不出现病斑;曲霉病大蚕感染后,仅在身体局部皮肤上有黑褐色块状病斑,部位不定,以头胸交界处及尾部两侧较多。 2、死蚕体色 病蚕初死后的体色变化:白僵病蚕从腹部开始呈现桃红色;绿僵病蚕呈乳白色;曲霉病在非硬化部位腐烂变黑。 3、分生孢子颜色 白僵病蚕死后1一2天先在气门及环节间膜处生出白色菌丝,之后遍及全身并长满白色分生孢子;绿僵病蚕死后经2—3天,也先在气门及环节间膜处生长绒样的白色菌丝,之后遍及全身,再经6—10天再长出鲜绿色粉状分生出孢子,曲霉病死后不久,由于该病不产生圆筒形孢子,所以只在病斑处长出白色菌丝,然后再生出*绿色或褐色绒状分生孢子,其他部位由于细菌寄生而腐烂变黑。小蚕死后全身干瘪,头部大,全身长满*绿色或褐色绒球样霉菌。 (二)病原与检查 白僵病的病原是白僵菌,绿僵病的病原是绿僵菌,曲霉病的病原是褐曲霉病菌和褐僵病菌。这三种僵病的病原真菌在发育过程中,除曲霉病的病菌不形成圆筒形孢子(短菌丝)外,都有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圆筒形孢子,气生菌丝几个阶段。当病菌孢子落到蚕体皮肤上后,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即会发芽,发芽管分泌一种酶,把皮肤溶解穿入体内,並吸收蚕儿血液中的营养生长成菌丝,叫营养菌丝。营养菌丝在生长时一面不断生出分枝,一面生出圆筒形孢子,成熟的圆筒形孢子与菌丝分离,随血液流动遍及蚕体各部分,以后圆筒形孢子发芽又形成菌丝,继续繁殖,致使体腔内充满营养菌丝和圆筒形孢子,使蚕死亡。待体内营养和水分被吸收消耗完了,菌丝即在气门和环节间膜处伸出体外,形成气生菌丝,再在气生菌丝上生出分生孢子梗,梗上又生成分生孢子柄,柄上生成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即脱离母体,再次传播僵病。 白僵菌生长发育及传染模型 为区別这三种僵病,除根据病症诊断外,还可用倍显微镜行血液检查:如发现血液混浊並有长椭圆形的圆筒形孢子即为白僵病;如血液混浊並有半月形的圆筒形孢子即为绿僵病;没有圆筒形孢子的则为曲霉病。 在显微镜检查中,还可据拫分生孢子的形态、色泽来区别:白僵病分生孢子呈球形,较小,直径为2—3微米,无色透明,表面光滑;绿僵菌分生孢子呈卵圆形,长3—4微米,幅2.5—3微米,呈淡绿色;曲霉菌分生孢子呈球形,较大,直径为4一7微米,初生时颜色较淡,以后逐渐转浓,呈*绿色, 呈褐色。 由于这三种僵病的病原各具特性,因此发病的龄期也不同。曲霉病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腐生性很强,常由于蚕具、蚕卵和蚕种上的浆糊发霉引起蚁蚕感染,如果大蚕感染,菌丝在蚕体血液内生长发育极为缓慢,由于不形成圆筒形孢子,因此病原菌的繁殖仅限于侵入部位的附近,结果多随着眠蚕蜕皮而自愈。所以曲霉病在小蚕期发生多,大蚕发病较少。绿僵菌的分生孢子膜厚,吸收水分和分泌酶都较慢,穿进蚕体需经相当长的时间,从感染到发病时间也较长,一般要10天左右,所以发病都在三龄以后。白僵菌没有上述特性,故各个龄期都有发生。 (三)僵病的发生与气象环境的关系 僵病的发生主要受蚕室温度与湿度的影响。如白僵菌孢子在10—28℃、湿度75—%的范围内孢子均能发芽,而以温度24—28℃、湿度90一%发芽 。在适宜的温度下,其发病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据接种试验,室内湿度在90—%几乎全部发病,湿度在80%部分蚕儿感染,湿度在70%以下孢子不发芽。但是,湿度虽高,温度过高过低也不会发病。如果湿度在饱和状态下,而室温在5℃以下或33℃以上,都不能引起发芽。 由此可知,僵病发生主要在多湿季节,春季干燥,夏季温度过高都不利于白僵菌的繁殖,所以白僵病虽在其他各季都有发生,但主要在中秋蚕和晚秋蚕期发生;绿僵病孢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是23—25℃,在25℃以上孢子的繁殖就明显不良,所以绿僵病主要发生在晚秋蚕期;曲霉病病菌的孢子,发芽适宜温度比白僵菌高,在温度30℃左右和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中最易感染,所以高温多湿的小蚕期和夏秋蚕期容易发生。 (四)传染与防治 僵病的病原广泛分布于病蚕尸体、蚕沙、蚕室、蚕具、野外毘虫以及白僵菌农药中,这些病原菌飞到蚕室掉到蚕体上,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就生长发芽,引起蚕儿发病。除上述皮肤接触传染病外,蚕体受伤也能传染,但食下白僵病孢子,孢子在消化管内不会发芽,不能引起发病。因此,僵病的发生必须具备有病原菌存在并落到蚕体上和适合病原孢子生长发育的环境两个条件,生产上必须据根这两个条件采取防治措施: 1、严格蚕室蚕具消毐。 2、坚持蚕体防僵粉消*。 3、控制蚕室、蚕座合理的温湿度:抑制孢子发芽主要控制好湿度,所以应针对蚕龄大小和当时气象环境,注意调节蚕室、蚕座湿度,加强蚕座的卫生工作,特别在大蚕期要做好通风排湿,多撒吸湿材料,勤除沙和熏烟等措施,防止真菌发育寄生和繁殖,以减少僵病的危害。 4、加强桑园除虫,消灭僵病传染源地。 5、及时处理病死蚕、蚕沙和蔟具,防止病原扩散。 6、养蚕集中地区或蚕室、桑园附近不能用白僵菌粉剂除治松毛虫或其他农林害虫。 7、针对曲霉病病菌的特点,催肯室和小蚕室要严格消*;蚁蚕及小蚕期要加强防僵粉预防消毐。 网络部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pzff/4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品种快讯6月10日中药材品种价格行情
- 下一篇文章: 桑叶不仅可以清火,它还可以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