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最受欢迎的10大主推技术
珠江三角洲 中轻度镉/铅污染农田的农艺综合调控技术 技术概述 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农田重金属污染较为普遍,以中轻度Cd/Pb污染为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严重。珠江三角洲中轻度镉/铅污染农田的农艺综合调控技术研究成果在阻控重金属进入食物链、降低农田重金属*性和污染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三年来,在广州市白云区、东莞市、惠州市惠阳区等地进行了中轻度Cd/Pb污染菜地的修复试验示范,累计示范面积近亩,叶菜可食部分Cd含量降低30%-52%,地上部Pb含量降低12.2%~50.0%,增产10.1%-21.0%,土壤生态功能恢复良好,发挥了其应有的农业生产功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1)养分运筹技术:根据农田土壤肥力水平、Cd/Pb污染特点及种植作物品种,确定能显著降低Cd/Pb活性的修复肥配方及施用总量,并根据作物需肥特性确定基肥和追肥比例及追肥时期。 (2)改良剂应用技术:结合土壤Cd/Pb有效性、pH值及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情况,选择适宜的改良剂品种,并添加适量的中微量元素改良剂,于农作物播种或移栽前基施,部分改良剂也可用于追施。 (3)低累积作物种植:以筛选出的Cd/Pb低累积蔬菜或水稻品种为基础,根据当地种植习惯,选种Cd/Pb低吸收品种。 (4)农艺综合修复技术:对于部分Cd/Pb污染程度相对较重的或者Cd/Pb活性较高的农田土壤,可在选种低累积作物的同时,施用改良剂,或施用修复肥。 依托单位 广东省 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 本技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超级稻品种穗大粒多、产量潜力大,但由于栽培技术未配套,导致大面积生产中超高产的重演性差、产量不稳定,超级稻品种的遗传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2、目前的水稻生产技术复杂、工具多,一般的稻农很难掌握。技术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技术的复杂性与技术受体知识的有限性等方面存在矛盾。因此在大面积生产上水稻栽培技术的执行效果差。3、双季超级稻叶面积指数大,若按传统的扩源栽培,可能造成后期叶片披散,群体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危害加重,直接使产量下降,或引起倒伏而减产。超级稻穗大粒多,若按传统的扩库栽培,将促进倒1~3叶叶长和叶宽增加而降低群体质量,其结实率和粒重可能反而下降,导致产量不高。如何协调双季超级稻的源库矛盾,使超级稻高产更高产是理论上和生产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要点 1、选用超级稻品种组合目前广东省的超级稻品种组合共有13个,超级杂交稻8个; 2、秧田施用“超级水稻壮秧剂”,培育壮秧。 3、适时、适密抛(插)早稻于3月中、下旬抛(插)秧,晚稻7月中、下旬抛(插)秧。 4、施用“超级水稻专用肥” 次犁田或旋耕田时作基肥全层施用“超级稻专用肥”50-70公斤/亩,耙田整平后经过一天的沉浆后才进行抛(插)秧。 5、喷施“超级水稻米质改良剂”在破口期结合病虫防治每亩用“超级稻米质改良剂”克兑水30-45公斤喷施。 6、抛(插)秧后前期保持浅水分蘖,够苗后排水露晒田。 7、防治病虫害抛(插)秧前2~3天秧苗施1次“送嫁药”。 依托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水稻“三控”技术 技术概述 水稻“三控”技术是针对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主持研制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该技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主要内容,在减肥减药的同时还可增产10%左右,可作为水稻化肥农药“两减”的重要抓手。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有三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一般增产10%左右,倒伏大幅减轻,抗逆性强,稳产性好,每亩增收节支元左右。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节省氮肥20%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相对提高30%),面源污染大幅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害减少30%-50%,可少打农药1-3次。三是操作简单,适应性广。 技术要点 1、氮肥总量控制:根据目标产量和不施氮空白区产量确定总施氮量。 2、氮肥的分阶段调控:在总施氮量确定后,按照基肥占40%左右、分蘖中期(移栽后15天左右)占20%左右、幼穗分化始期占30%左右、抽穗期占5%-10%的比例,确定各阶段的施氮量,追肥前再根据叶色作适当调整。 3、磷钾肥的施用:在不施肥空白区产量基础上,每增产公斤稻谷需增施磷肥(以P2O5计)2-3公斤,增施钾肥(以K2O计)4-5公斤。 4、其它配套技术:(1)每亩栽插或抛植1.8万穴左右,其中杂交稻基本苗数要达到3万,常规稻要达到6万。(2)当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开始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但不要重晒田。(3)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稻田,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较轻,可酌情减少施药次数。 依托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杨梅标准化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 针对广东杨梅幼年结果树成花难、早结性差,青年结果树成花不稳、产量低,栽培技术不规范、产品参差不齐等问题,经系统技术研发,集成了标准化技术。本标准规定了广东杨梅栽培所要求的苗木培育、适栽品种、建园、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控梢促花、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 技术要点 1、突破了杨梅栽培“幼年结果树成花难、早结性差”的技术瓶颈。提出“深植矮干”栽种方法,即是采用嫁接高度3~5㎝的低位嫁接苗,定植培土至嫁接口以上6~10㎝处,促使嫁接口之上自生吸收根系、有利于植株横向生长。3年生树成花率从9.4%提高到88.6%,实现了杨梅栽种后3年开始结果,比传统栽培法提早结果2~4年。 2、攻克了杨梅栽培“青年结果树成花不稳、产量低”的技术难题。提出“矮冠开心形”修剪,结合合理施肥、化学控梢促花,预防果蝇等综合栽培技术,调节了杨梅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6年生树成花率从29.5%提高到92.7%,实现杨梅栽种后4年生树单株产量15~25kg,6年生平均株产45.5kg。 依托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蝴蝶兰标准化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 《蝴蝶兰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制与应用》项目获7年度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蝴蝶兰良种及栽培技术引进、改良与示范推广》项目获7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推广应用蝴蝶兰标准化栽培技术,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花农标准化生产蝴蝶兰种苗或开花株,促进蝴蝶兰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带动现代效益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技术要点 1、水质要求PH值6.5~7.2,EC值≦0.3。 2、注意温度及湿度的保持 3、日常操作肥水调控检查基质干湿情况并及时浇肥水,浇肥水后,隔天应检测基质EC值及PH值。 4、根据病害发生规律,一般每二至三周喷药一次,夏季及其它高温天气适当增加次数。化学防治要抓住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如低龄幼虫分散前等。 5、小苗期历时4-5个月,中苗期历时5个月,大苗期历时5-6个月,促成开花期4-5个月。 依托单位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脱水桑叶菜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树的叶,营养成分和药用活性成分含量丰富,为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资源极其丰富。本技术利用养蚕生产富余的桑叶及桑园管理过程中“打顶”废弃的桑芽等资源,通过原料的分级和筛选、清洗、烫漂、脱水和干燥等工艺,生产系列脱水桑叶菜产品。该技术针对鲜桑叶长途运输易发热导致的“烧叶”问题,对养蚕富余的桑叶进行了脱水干燥加工,不仅拓展桑叶的利用领域,为市场提供了一种健康蔬菜产品而且实现了废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极大地促进了蚕农养蚕经济效益的提高。 技术要点 生产工艺包括桑叶成熟度分级、烫漂护色、脱水和热风干燥等环节。关键在于烫漂护色温度范围需控制在90℃以上,热风干燥温度60-70℃。 依托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蚕沙消*堆肥一体化技术 技术概述 蚕沙是养蚕生产中的大宗废弃物,目前生产上蚕沙在蚕区的随意丢弃现象严重。一方面,蚕沙中的大量新鲜病原,对养蚕生产是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大量的蚕沙未合理处理,还会产生恶臭和污水,严重污染了空气和水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一些蚕区,蚕沙已成为了新的农业公害。针对目前蚕业生产中存在的蚕沙病原无害化和蚕沙资源肥料化应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蚕沙无害化及肥料化应用研究,实现蚕沙的无害化和资源性利用,解决蚕沙对环境和生产的危害,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符合循环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 技术要点 1、蚕成熟上蔟后,先把蚕座上的病死蚕拣出集中消*处理; 2、对蚕座蚕沙撒一层新鲜石灰粉(每张蚕种约1公斤),以蚕沙消*剂(喷湿洁)兑水10公斤,对蚕座进行均匀喷洒消*,保持湿润1h;或者将2公斤石灰与喷湿洁主剂30克混合,充分混合均匀薄撒一层蚕座,保持1小时; 3、拣出桑枝条集中处理,蚕沙集中搬到蚕沙池集中堆沤,在蚕沙表面覆盖一层菌糠、蘑菇渣或前期已堆沤好的蚕沙材料; 4、经一个多月的堆肥处理后,蚕沙熟化,即可做肥料使用。 依托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半干型荔枝干龙眼干 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 技术概述 传统荔枝干的水分含量在25%以下,通常为15%-20%,品种绝大部分为怀枝,农户为了荔枝干能保存时间更长一些,通常会将荔枝干烘得很干,水分保留很少,这时荔枝的果糖变成了焦糖,荔枝干呈苦辣味,没了新鲜荔枝的影子。这些传统荔枝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本项目技术通过将传统荔枝干的水分含量从15%-20%提高到25%-30%,从而解决传统荔枝干存在的果肉变黑、风味变苦的问题,而且产品的成品率因此提高20%以上;通过采用真空包装结合后杀菌的方法,延长产品的保质期,解决传统荔枝干的生虫、发霉问题。 技术要点 1、所需设备:烘干设备,配套冷库,真空包装机 2、原料经初步筛选后在-1C下烘12小时,停止加热,让果肉水分渗出,该过程俗称回湿,回湿后第二次加热至90-C,12小时,再回湿,第三次加热时温度宜控制在C以下,避免焦糖化。烘至所需水分后冷却,真空包装,在80-C下杀菌25-30分钟,冷却后即成产品。 3、半干型荔枝干由于水分含量高,必须经过杀菌密封包装才能保存。 依托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猪健康养殖关键营养技术 技术概述 我国生猪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母仔猪生产效率低下,②氮、磷、重金属排放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③抗生素滥用带来严重的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猪健康养殖关键营养技术针对养猪生产效率问题,研发了 教槽料和高效母猪料配制技术;针对猪场污染物排放问题,研究确立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猪营养需要量,开发低氮、磷、重金属排放饲料配方;针对猪肉抗生素残留超标率高、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问题,研究建立了益生菌、异*酮替代抗生素的技术,实现了猪肉中无饲料来源的抗生素残留。 技术要点 1、建立无血浆和低乳制品的仔猪教槽料配制关键技术。 2、建立了高效母猪料配制技术和改善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免疫机能的营养调控技术。 3、采用高效低氮、磷排放日粮配方。 4、采用有机-无机微量元素联合应用的低重金属排放饲料配制技术,显著降低重金属排放。 5、用益生菌( 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啤酒酵母)、异*酮替代抗生素的技术,建立无抗生素无氧化锌的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实现了猪肉中无饲料来源的抗生素残留。 依托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鸡球虫病综合防控技术 技术概述 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集约化养鸡业生产的最主要疫病,抗球虫药的长期普遍使用(尤其是我国生产实际中的药物滥用)已导致鸡球虫抗药性的普遍产生,使抗球虫药的实际使用效果明显降低。基于对鸡场球虫病流行病学、抗药性检测等情况,以饲料厂为中心的“田间球虫抗药性检测与饲料厂抗球虫药物选择”,结合“鸡球虫病四价活疫苗”联合使用,为养鸡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要点 1、鸡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鸡球虫临床样本的抗药性检测; 3、药物的合理配伍; 4、球虫疫苗使用后的饲养管理。 依托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pzff/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