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雨淅沥,滋润大地。古鉴村地处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如沐春风,如浴春雨。40年来,村容村貌翻天变,村民生活喜迎新。正值三月妇女节,小编邀请不同年代的古鉴妇女,讲述自身经历,讲述时代变迁。

本期栏目请来96岁的L婆婆为我们讲述鲜为人知的古鉴历史。

《顺德县志》旧地图上记载古鉴位置。(来源:《顺德县志》)

我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今年96岁。虽然不是在古鉴出生,但我20岁左右就嫁到古鉴,自此一直未离开过古鉴。在这里生活了超过70年,目睹古鉴大半世纪的沧桑变迁。

平房瓦屋桑基鱼塘在家缫丝

昔日顺德桑基鱼塘景象(资料图片)

那时候,我20岁左右,穿上凤冠霞帔,坐在大红花轿里,听着外面喜庆的唢呐声,我嫁来了古鉴。那是民国时期,当时的古鉴,都是平房瓦屋,有很多人还是住茅寮,家里的地面无论是平房还是茅寮,基本都是泥地。大家都点 灯。

民国时期古鉴蚕桑业文献资料(来源:顺德档案馆)

那时的古鉴人,养蚕、耕田、耕鱼塘,典型的岭南水乡桑基鱼塘景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当时的工作写照,每天早上和傍晚,大家撑着农艇出门和回家,河涌上到处是农艇,有如现在上下班高峰期马路上到处是汽车。

民国时期古鉴蚕桑业文献资料(来源:顺德档案馆)

有桑蚕就会有缫丝,古鉴有不少人在丝厂工作,也有很多人在家庭作坊缫丝,我们称这些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缫丝为“*?”。那时道路还是石板路,大部分人都穿木屐,每到上下班时间,小巷子石板路上人影如流,木屐与石板路碰撞发出“踢踏踢踏”的声音,如今还没忘记,那是我们青春岁月的其中一个符号。

昔日顺德女性缫丝场景(来源:顺德档案馆)

睡地堂听龙舟看流星

工作是一番景象,与现在的工作大相径庭。生活更是另一番景象,或许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那时的童年就是如此。

昔日古鉴河涌上到处可见的农艇。(供图:梁杨开)

我有很多个儿女,他们就是在村里跑呀玩呀长大的。每到夏天,家里热,只有手摇葵扇扇凉,如今的风扇、冷气、冰箱在那个年代都不知道是什么。当时古鉴也种水稻,大家喜欢在地堂晒谷。每天傍晚,大家将晒在地堂(地堂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农村共用晒谷场)的稻谷装回袋子里放好,地堂就成为了公共乘凉睡眠的地方。大家先洒水,让地堂地面温度迅速降温,再铺凉席。

古鉴以前是禾田区,每到收割季节大家白天都在地堂晒谷。(资料图片)

每到傍晚,我的孩子就拿着凉席凳子到地堂上“霸占”位子,几乎每家每户都到地堂这样“霸位”。饭好了,孩子们捧着饭一边吃,一边在外面小巷子和小伙伴们玩耍。到了晚上,地堂上睡满了人,大人们一边摇着葵扇闲话家常,孩子们穿梭于凉席之间追逐嬉戏。

一把葵扇一张凉席,载满了那个年代的回忆。(资料图片)

我女儿说,最记得仰望天空,星星在晴朗的夜空闪烁,还时不时看到流星。每当流星划过,他们都记得去洗脸,因为我们大人告诉他们,不洗脸以后脸上皮肤会长“黑墨屎”(即长斑),这是我们听长辈说的,我们也如此跟我的孩子们说。碰到月亮出来,月亮在云朵里穿行,孩子问我为什么月亮会走,我也不知道啊,于是编了个故事告诉他们月亮婆婆去打酱油。事实上,那个年代,我们的孩子经常被我们差遣去“打酱油”,那时还流行买散装酱油。

还记得小时候去买豉油,在心底单曲循环“买二毫主豉油买二毫主豉油……”的经历吗?(资料图片)

当时我们共用的地堂在古鉴北社,地堂一边是北一队,一边是北二队。那时河涌有很多埠头,据说 个埠头是打食用水的,第二个埠头是用来洗澡的,第三个埠头是用来洗痰盂和屎桶等污秽物品。那时古鉴大部分都是用桶做厕所。农家肥是大家抢着要的生产资源,拿到地里施肥用,虽然臭,但很吃香。

龙舟说唱爱好者郑崇理在年古鉴中秋之夜为古鉴献上唱龙舟节目(供图:梁杨开)

那个时候, 的莫过于一边乘凉一边听龙舟。古鉴曾经有唱龙舟的艺人,最出名的是龙舟龄和龙舟叶,晚饭后,大家拿着小木凳,在北社一棵大榕树下围起来坐好,听他们唱龙舟,他们唱的往往是长篇历史小说。因此,大家就像现在大家追剧集一样,每次准时来听龙舟。每次听完,大家随缘乐助,意思意思给一点点劳务费这些艺人。

我稀稀疏疏的回忆,其实已经从民国时期回忆到改革开放前后,进入八九十年代后,我的孩子陆续长大,他们在新时代成长,后来也相当有出息,我感到很欣慰。我是一名女性,更多地从日常生活絮絮而谈。感谢改革开放,感谢社会进步,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变。

知多D

桑基鱼塘

顺德是鱼米之乡,昔日顺德遍地鱼塘,大家在鱼塘里养鱼,在鱼塘与鱼塘之间的基地种桑树,桑树长出来的桑叶用以喂养蚕,蚕吐出来的丝可以做成丝绸,这曾经是顺德一个兴旺的产业。

丝厂

丝厂即缫丝厂,有赖于蚕桑业的发展,昔日顺德拥有大批缫丝厂。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是全省丝绸纺织工业的中心,机器缫丝兴起于19世纪末期,是国内民族资本兴办较早、发展最快的近代工业,生产规模在全国居 地位。

唱龙舟

唱龙舟即龙舟说唱,是顺德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乾隆年间,顺德龙江有个能说会唱的破落户子弟,因生活无着,便在木鱼歌的基础上,改革唱腔,手提雕龙舟,胸前挂一副小锣鼓,边敲边唱卖艺度日。由于演唱别具一格,明快悦耳,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令人竞相模仿,流传开来。

专题采写/编辑:十叶文化

有奖启事

各位乡亲,请在文末留言你对古鉴的记忆,我们将选出精华帖子,派发精美礼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shaa.com/cspzff/10455.html